北京初步形成殯葬服務保障機制 文明低碳祭掃漸入人心
中新社北京4月5日電 (記者 徐婧 杜燕)北京長青生命紀念園里有一面藍色的墻,上面銘刻著北京市1994年到2019年海葬逝者的姓名。清明之際,這面骨灰海葬紀念墻迎來一批批緬懷逝者的親屬,以及向選擇海葬的逝者致敬的公眾。
“我們老兩口上歲數(shù)了,去陵園祭奠越來越不方便,就為父親報名了這次活動?!痹谌涨芭e辦的2023年京津冀骨灰撒?;顒由?,年近八十的李銳將父親的骨灰撒入大海,將哀思寄托在一片蔚藍里。
京津冀三地分別開展骨灰撒海活動已有近30年的歷史,參與家屬14萬余人次。2019年,三地民政部門在天津渤海灣聯(lián)合舉辦了首次京津冀協(xié)同骨灰撒?;顒?。在今年的京津冀骨灰撒?;顒由?,34份逝者骨灰播撒入海,讓大海長系思念。
記者從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獲悉,近年來,北京大力倡導骨灰海葬、自然葬等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形式。生態(tài)葬注重精神傳承,倡導回歸自然,不占用土地,不污染環(huán)境,有利于節(jié)約資源,減輕市民負擔。北京對選擇骨灰海葬、自然葬的本市戶籍亡故居民推出免費的全程安葬服務,包括免費遺體接運、遺體冷藏、遺體整容、遺體告別、遺體火化、骨灰寄存6項殯儀服務。
“父親生前就表示希望能用自然葬來安葬,我們尊重他的意愿,在他走后選擇了自然葬?!?日,在2023年北京市生態(tài)葬清明公祭活動上,劉女士手持鮮花緬懷父親,與前來追思親人的家屬一道為逝者祈福。
骨灰自然葬是指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將骨灰藏納土中,安葬區(qū)域以植樹、植花、植草等方式進行美化,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質墓穴,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當天,北京市2023年度自然葬安葬儀式同步啟動,32位逝者在禮兵和親人的護送下,長眠于草木之中。
劉女士告訴中新社記者,自然葬這種更為經(jīng)濟環(huán)保的方式得到了全家的認可。受父親影響,家人未來也將考慮自然葬。
除了生態(tài)理念的深入人心,科技力量在安葬和祭掃活動中日益凸顯。北京太子峪陵園今年首次采用了“數(shù)字科技殯葬”理念,在祭掃過程中,工作人員通過數(shù)字大屏實時展示共祭場景,引導現(xiàn)場民眾以靜默祈福、文書復禮等數(shù)字化祭祀方式與線上的家屬共同緬懷逝者。
去年,該園還引入了新型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產(chǎn)品——數(shù)字墓位。工作人員介紹,由于受墓碑空間容量和存儲時間的限制,傳統(tǒng)殯葬的記載功能受限,電子墓碑可以大量儲存和長久保存信息。
“逝者生前走過的路、讀過的書、看過的風景都可以被記錄在數(shù)字墓碑里?!蔽磥?,數(shù)字墓位還將升級,通過引入數(shù)字人技術等,還原逝者數(shù)字人形象,與家屬互動。
在大屏上,一盞盞寫著逝者名字的祈福燈冉冉升起,一段段動人的家風故事徐徐展現(xiàn),實現(xiàn)線上線下虛實交互。人們拿起手機輕掃二維碼,就可以將自己的心聲通過聲音、文字、圖片的形式與家人實時共享。
記者了解到,自2017年推出以來,北京市骨灰自然葬業(yè)務辦理數(shù)量逐年遞增,從最初的每年約400份,增長到目前的每年1300份左右;截至2019年,北京參與骨灰撒海的家屬達到3000家。
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10年以來,北京市民政局在市屬殯葬單位推行“零百千萬”惠民工程,即“骨灰撒海零付費、百元能買骨灰盒、千元溫情送逝者、萬元骨灰久安置”,殯葬服務兜底保障機制已初步形成。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文明低碳祭掃正逐漸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成為首都殯葬新風尚。(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9:28:23
- 2024年12月22日 18:26:01
- 2024年12月22日 17:05:36
- 2024年12月22日 16:58:29
- 2024年12月22日 16:51:33
- 2024年12月22日 13:38:29
- 2024年12月22日 12:19:32
- 2024年12月22日 10:11:46
- 2024年12月22日 09:21:13
- 2024年12月22日 09: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