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天天操,91在线高清,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深夜视频在线

東西問丨寧一:全球華僑華人主題博物館知多少?

分享到:
分享到:

東西問丨寧一:全球華僑華人主題博物館知多少?

2024年05月17日 20:40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北京5月17日電 題:全球華僑華人主題博物館知多少?

  ——專訪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寧一

  中新社記者 門睿

  隨著中國海外移民的腳步駐足世界各地,以華僑華人為主題的博物館也在世界多地落成。它們如何分布,影響怎樣?在中國為海外移民歷史和文化專門建設國家級專題博物館意義何在?華僑華人博物館應如何增強自身吸引力?國際博物館日前夕,中新社“東西問”就此專訪了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副館長(主持工作)、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華僑博物館專業(yè)委員會代理主任寧一。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以華僑華人為主題的博物館在全世界的分布情況如何?

  寧一:據(jù)粗略統(tǒng)計,在中國境內,以華僑華人為主題的博物館(紀念館)有130余家;在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qū),以華僑華人為主題的博物館(紀念館)有40至50家。

  華僑華人博物館的分布與華僑華人移民歷史密切相關。國內的華僑華人博物館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云南、浙江等傳統(tǒng)僑鄉(xiāng),海外的華僑華人博物館則與歷史上僑胞移民的線路高度重合。在海外華僑華人移民歷史最悠久、分布最集中的東南亞地區(qū),如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就有多座主題和類型各異的華人(華族)博物館、紀念館。自19世紀起,大批契約華工前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從事淘金、修筑鐵路、挖掘運河等工作,這些目的國也有不少華僑華人博物館。

位于華盛頓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舉辦“中秋社區(qū)日”活動。華僑華人博物館成為聯(lián)系當?shù)厣鐣囊粋€重要文化場所。陳孟統(tǒng) 攝

  海外的華僑華人博物館數(shù)量與分布還與當?shù)厝A僑華人的人數(shù)、社會地位、融入情況、社團組織活躍度有關。華僑華人越多、社會地位越高、越融入主流社會、僑團組織程度越高的國家和地區(qū),華僑華人博物館的數(shù)量越多,類型也越豐富。

  中新社記者:1960年,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倡議在中國首都北京興建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為中國海外移民歷史和文化專門建設國家級專題博物館,意義何在?

  寧一:1956年,陳嘉庚在《倡辦華僑博物院緣起》中提出創(chuàng)辦一所華僑博物院的設想。他認為建設博物館,首先是基于博物館的社會教育作用,對于由華僑興建的博物館,還應將其作為僑務工作重要的研究輔助機構和接待華僑參訪的重要窗口。這一設想首先在廈門的華僑博物院實現(xiàn)。

  1960年,陳嘉庚倡議在首都北京興建一所規(guī)模更大的華僑博物院,并帶頭捐款50萬元人民幣。2005年,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獲國家立項,并于2011年動工。2014年10月陳嘉庚誕辰140周年之際,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落成。

在位于北京的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內,參觀者觀看“紙上風云五十年——《美洲華僑日報》(1940-1989)特展”。崔楠 攝

  自建設起,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的基本定位就明確為收集展示華僑歷史和文化的實物見證,也就是建設以收藏展示華僑文物為主的專題博物館。其常設基本展“華僑華人歷史文化展”展出文物1000余件(套)、圖片1000多張,使用圖文結合、場景復原、藝術品創(chuàng)作、多媒體展示等手法輔助文物展示,幫助觀眾全方位、立體式了解中國海外移民的歷史變遷和社會生活、華僑華人在世界各地開拓、創(chuàng)業(yè)和所作貢獻的歷史,展示近代以來華僑華人對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支持以及中國僑務工作的演變發(fā)展。

  中新社記者: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其設立初衷是什么?

  寧一:“5·18國際博物館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ICOM)于1977年發(fā)起設立的,時間為每年5月18日。其初衷是為了進一步統(tǒng)一博物館的創(chuàng)造性愿望和努力,并吸引世界公眾對其活動的關注。

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北京主會場活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行,活動展出北京圓明園1:150比例全景立雕。易海菲 攝

  國際博物館日前后,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會舉行慶?;顒?,如將新展選在這一天前后開幕,在館內舉辦獨具特色的文化體驗活動,走進社區(qū)、學校、企業(yè)普及文物和博物館知識,舉辦學術研討發(fā)布最新研究成果,發(fā)布文創(chuàng)新品等。博物館所在的城市、行業(yè)組織、業(yè)務主管部門也會在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開展相關活動,展現(xiàn)城市文化魅力,引導更多公眾走進博物館。許多公眾,尤其是“博物館迷”更將這一天視為一次對博物館的集中“檢閱”,享受各具特色的文化盛宴。

  中新社記者: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如何理解這一主題?

  寧一:回顧自1946年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成立以來對博物館的定義,“以研究、教育、欣賞為目的”就是非常固定的表述。2022年8月,第26屆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大會對博物館的定義做出新的闡釋,將博物館的定義修訂為:“博物館是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它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遺產(chǎn)。向公眾開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館促進多樣性和可持續(xù)性。博物館以符合道德且專業(yè)的方式進行運營和交流,并在社區(qū)的參與下,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笨梢哉f,研究和教育是博物館的立館之本和重要使命。

游客在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內參觀。關煜柔 攝

  近年來,國際形勢和社會思潮變化顯著,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也多聚焦在博物館的因應之策上。今年“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的主題,重點強調了文化機構在提供全面教育體驗方面的關鍵作用。在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經(jīng)濟全球化面臨挑戰(zhàn)、社會思潮更加多元對立的形勢下,這一主題呼吁一個實現(xiàn)知識無障礙共享、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相結合的未來,呼吁博物館在教育和研究這兩大基本功能上更多發(fā)力,展現(xiàn)作為。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自開館起,就十分重視開展有華僑歷史和文化特色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教育方面,設計開展富有華僑元素的寓教于樂的課程和文化體驗活動,如開展印尼傳統(tǒng)樂器昂格隆體驗、國家級非遺剪紙體驗、“陽和啟蟄萬物春”系列文化體驗活動、“一物一品皆世界”文化體驗活動等。2022年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入選首批全國100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思政課”專題實踐教學基地。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聯(lián)合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北京市東直門中學共同開發(fā)攝制的精品課程,于2023年底入選中國教育部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優(yōu)質資源精品項目名單。

觀眾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參觀“共筑夢想 同赴未來——華僑華人與冬奧主題展”。賈天勇 攝

  研究方面,推出兼顧專業(yè)與大眾需求的系列研究成果,積極推動學術論文、著作、刊物出版;通過文物藏品研究,揭示華僑華人歷盡艱辛在世界各國謀生創(chuàng)業(yè)、經(jīng)商致富的同時,致力于多元平等、融合發(fā)展的奮斗歷程。此外,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還積極參與主辦華僑文化遺產(chǎn)方面的學術活動,近期還將與有關研究機構合作,嘗試通過課題發(fā)布形式,鼓勵相關學者參與館藏文物的深度研究工作。

  中新社記者:分布在世界多地的以華僑華人為主題的博物館,應如何在日常運營中增加自身影響力,獲得更多關注?

  寧一:不同的華僑華人博物館,其館舍條件、管理運營模式、收藏主題、展示方式、人員結構差別較大,面對的觀眾、面臨的條件也多有不同。中國國內和其他國家的華僑華人博物館在歷史敘事的重點、角度和方式上也存在明顯不同。但不論何種形式,以華僑華人為主題的博物館的藏品、展覽、研究、教育等工作背后,都離不開對華僑華人移民歷程、融入住在國取得的成就與貢獻、同祖(籍)國聯(lián)系與所發(fā)揮作用等基本史實的追尋和記錄,以及對華僑華人賡續(xù)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展示、傳承和闡釋。

  因此,就海外各地的華僑華人博物館而言,要增強影響力,就應當突出自身特色,通過豐富館藏、策劃展覽、交流合作等方式,多元立體講好華僑華人故事,展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豐富內涵,搭建海外華僑華人與當?shù)孛癖姷奈幕涣髌脚_。海內外的華僑華人博物館也應進一步加強聯(lián)系,開展博物館業(yè)務和學術方面的研討交流,推動館際間展覽、文物征集、研究等方面合作,讓各館文化成果通過合作網(wǎng)絡發(fā)揮更大作用。(完)

  受訪者簡介:

  寧一,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副館長(主持工作)、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華僑博物館專業(yè)委員會代理主任、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理事、中央和國家機關青聯(lián)委員。曾主持海外少數(shù)民族僑胞課題項目,合著有《五緣性華僑華人社團研究》,牽頭策劃“紙上風云五十年——《美洲華僑日報》特展”“華僑華人與冬奧主題展”“新僑創(chuàng)新十年成就展”“華僑華人與中醫(yī)藥文化展”“中國僑聯(lián)發(fā)展歷程展”。

【編輯:劉歡】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