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足降級了,難道僅僅是技戰(zhàn)術層面上的原因嗎?作為俱樂部的投資者和管理者們,始終沒有、或者說不愿意尋找遼足持續(xù)性發(fā)展的道路,遼足走進了賣血求生的死胡同,這才是事情的根本。
回想1999年重返頂級聯(lián)賽至今的十年,遼足俱樂部一直以奇特的方式生存著。遼足像在中超這個大市場“上市”的公司一樣,成了大股東的“提款機”。
賣了曲圣卿,賣了肖戰(zhàn)波,又賣了張玉寧,賣了李鐵,又賣了李金羽……遼足一直是靠自己養(yǎng)活自己,十年前的“黃金一代”以每年一兩個的頻率變成了商業(yè)籌碼,變成了遼足續(xù)命的人參。而商人們卻憑借遼足這個品牌騙取贊助商的投入、騙取優(yōu)惠政策、騙取市場知名度、也騙取了球迷的感情。
遼足——這個遼寧體育多年積淀、幾代遼寧足球人共同努力、遼沈球迷傾注了多年感情進而共同塑造的品牌,被股東們低成本占有并拋售,屬于遼寧足球人共有的資源流入了幾個股東們的腰包。這不是一種變相的掠奪嗎?
十年,遼足股東們換了一茬又一茬,可他們的套路一脈相承。大股東們和總經(jīng)理們沒有時間甚至沒有興趣去研究俱樂部的經(jīng)營開發(fā),賣球員成了他們維持生計的最直接而簡單的手段,更不用提對俱樂部進行長遠投資了。即使是發(fā)工資獎金這樣的最基本支出,都是連拖帶欠,甚至以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當年的曹國俊家族、張海系、后來的董事張曙光以至如今的宏運集團,無一例外。
用最少的投入博得最大的產(chǎn)出,利益最大化,這是企業(yè)的追求目標,無可厚非。但真正有遠見的商家要做的是投資,而不是投機。
如果某些人的目標就是不斷榨取遼寧足球這塊牌子來獲得利益,然后轉手套現(xiàn)玩金蟬脫殼,那我們就不得不質(zhì)疑其動機了。他們透支了我們熱愛的遼足這個精神品牌,也透支了遼寧足球的血脈根基和內(nèi)在價值,因此,他們也不要指望在遼足的生存土壤上獲得好的印象和回報!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