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肅穆的靈堂,低回哀婉的佛樂,伴隨著數十位家屬和醫(yī)學生的誦經聲,八位大體老師的遺體被緩緩送上靈車,在眾人感念、追思的目光中,踏上人生的最后一程。
這是每年兩次的臺灣慈濟大學醫(yī)學院的大體模擬手術教學的最后一項——“送靈儀式”。
大體老師,是醫(yī)學界對捐贈遺體者的尊稱。醫(yī)學院校的學生們,在基礎醫(yī)學的學習過程中,人體解剖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分。這些遺體捐獻者用他們的軀體,讓學生掌握和豐富人體基本知識。他們安靜地躺著,雖然不說話,但他們的無私精神深深地感動著一批又一批的醫(yī)學院校學子,讓學生們深刻地感受救死扶傷的內涵。因此,他們也被尊稱為“無語良師”。
大體模擬手術是慈濟大學醫(yī)學院在全球首創(chuàng)的一個教學活動:遺體捐贈者在過世8小時內急速冷凍到零下30攝氏度保存,在教學使用時再復溫到4攝氏度,讓醫(yī)學生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這些遺體是醫(yī)學生第一個手術的“患者”,也是醫(yī)學生的老師,因此被尊稱為大體老師。
80歲的黃棟梁是這八位大體老師之一。他原是高雄縣的一位市場管理員,因為罹患肺癌,最后在慈濟醫(yī)院過世。這是一位無羈無絆、天馬行空的老人,生前并不是慈濟宗教活動的信徒。他的兒子告訴我們,他的姐姐和夫人長年跟隨慈濟證嚴法師從事慈善和公益活動,“父親最后一個半月住在這里,被感動和感化,在完全清醒的狀態(tài)下簽署了自愿捐獻遺體的同意書。父親很為自己最后的時刻能為他人和這個世界再做一點奉獻而感到自豪,我們家人和子女也都為父親感到驕傲。”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tǒng)認知,“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是不可隨意處置的。所以在國人中間,無論是捐獻器官還是捐獻遺體,一直以來都有相當大的難度和阻力。自1994年慈濟推動遺體捐贈以來,臺灣已有兩萬多人簽署了同意書,其中已往生者330人,捐贈者年齡最長94歲、最幼14歲,在向來保守的華人社會開創(chuàng)了遺體捐贈的奇跡。
大體模擬手術在慈濟大學的定位是一個人文課程,而不是簡單的一個操作課。在課程開始之前,要進行一個莊重的遺體啟用儀式;在課程結束時,醫(yī)學生要為大體老師縫合破損皮膚,穿上往生衣入殮,并為老師進行隆重的送靈、火化、入龕儀式。整個儀式大體老師的家屬都會參加,和醫(yī)學生們在一起用餐、聊天,并合影留念。大體老師的生平會貼在手術室的入口處,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了解老師的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大體老師、家屬和學生站在了同一個出發(fā)點:為了人類的健康而努力——大體老師和家屬因為愛這個世界所以捐出遺體,醫(yī)學生為了解除病痛而努力學習。
李鶴振是一位留美歸來的工程師,他在得知自己已經到了生命的最后階段后,告訴醫(yī)學生們:你們將來會成為醫(yī)師,我要把我的身體交給你們。你們可以在我身上劃錯幾十刀、幾百刀,將來千萬不能在病人身上劃錯一刀!
還有的大體老師留下心愿:“一般人生病到醫(yī)院挨的那刀,為的是保住自己性命;而我身上所挨的每一刀,也許可以救活好多條人命!”看到這些,醫(yī)學生們都濕了眼眶:面對他們的大舍大愛,我們何德何能受到這么好的教育!這樣的大愛,也深深地感動了醫(yī)學生們,讓他們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學習感恩,學習尊敬,學習怎樣去愛!
采訪的過程,同樣是一個學習愛,學習感恩的過程。記者一次又一次的淚水盈滿了眼眶,同時也在思索,怎樣才能讓我們的社會擁有更多的包容和大愛?(蘇寧)
參與互動(0) | 【編輯:吉翔】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