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導演黑澤明曾經(jīng)根據(jù)一個佛教禪經(jīng)里的故事拍攝過一部頗具爭議的影片——《羅生門》,憑此拿了一個奧斯卡獎。該片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除了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jié),還有就是揭示在欲望的驅使下人性中丑陋的一面:為了某種利益,有什么惡不能做?
棄游捧蘇,扁意欲何為?
島內(nèi)有媒體在看過了綠營政客們本周的表現(xiàn)后,有感而發(fā),將其冠名為現(xiàn)代版的“羅生門”。一場看似云遮霧罩的“卡位之戰(zhàn)”一下子簡單了許多,使人們有了一種“頓悟”之感。
回味一下綠營內(nèi)的這場“羅生門”,主要故事情節(jié)大概是這樣的:“臺獨”團體進行“獨性”測試,眾“天王”PK“忠字舞”,看誰對扁最“忠貞”、最靠近“深綠”;一番比拼難分高下,扁給出的評語是“大家表現(xiàn)得都很好”。呂、游搶先發(fā)難,欲借“逼宮說”挑落卡位游戲中的領頭羊蘇貞昌,上演一出“霸王硬上弓”、“咸魚翻身”的好戲。扁出手挺蘇打游,一句蘇沒有“逼宮”的證詞和一番“直到現(xiàn)在才知道‘一審有罪下臺’是游主席的提議”的感慨讓蘇受寵若驚;一直以為自己對扁最“忠貞”、最有可能在關鍵時刻得到扁“關愛眼神”的游錫堃突然受此重擊,一種被出賣、被愚弄的痛苦寫在臉上,逢人便說“點滴在心頭”,“人在做,天在看”。扁版“低度排藍”條款出爐,游孤軍奮戰(zhàn)難敵“扁威浩蕩”,出局似已定案,悲從心來,幾度哽咽。
透過這樣一個不見刀光劍影卻嗅得到血腥味的過程,一些原本只是作為猜測存在于人們意念中的模模糊糊的東西一下變得清晰可辨——
在扁的政治哲學里,權位可以培養(yǎng)“忠貞”,但“忠貞”未必能帶來權位,在勝選與“忠貞”之間,他更看重前者。特別是在看過了蘇貞昌近段時間主動拋棄“蘇修”靠扁站、向“深綠”示好的“知所進退”的表現(xiàn)之后,扁更有自信了。所以,“逼宮說”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其實已經(jīng)不重要了,不管有多少人站出來證明當時逼著扁宣布“一審有罪就下臺”的人就是蘇貞昌,也無法影響扁要替蘇“澄清”的決定了。此其一。
其二,不論是扁本人還是民進黨內(nèi)的絕大多數(shù)人,甚至是一些所謂的“臺獨大佬”已經(jīng)清楚地意識到,“臺獨”仍然是“票房毒藥”,是只能做不能喊的,即便要喊也得是在特定場合面向特定人群,像游錫堃這樣不分場合咬定“臺獨”不松口,“固執(zhí)”地如一頭“蠻!,如何去騙中間選票?這也就是為什么林濁水在聽到游錫堃將反撲希望寄予扁版“低度排藍”翻盤為“擴大排藍”的傳聞后要站出來批游帶頭起哄、破壞游戲規(guī)則,要他“適可而止”;還有一些重量級“立委”炮轟游不知天高地厚,恨他“把此生全心奉獻的唯一政黨搞成這副德性”。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