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眾日常生活的組成要素是什么,柴米油鹽醬醋茶?假如你是位時刻關注臺海局勢者,可能會接著喊一嗓子:“還有民調!”
民調即民意調查,其目的在于通過對大量樣本的問卷調查,來較為客觀、精確地反映社會輿論或民意動向。五花八門的民調在臺灣由來已久,自1987年“解嚴”后,民調便伴隨著島內大大小小的選舉,開始大肆入侵民眾生活。那些個政壇人物,個個都希望弄個“聲望調查”、“信任度調查”來聚攏人氣,最終達到攻城拔寨的目的,由此,政治類民調在島內最為熱火。近年來,政黨 “流行”用民調決定各類選舉的提名候選人后,民調的生存空間更是迅速擴張,純粹做民調的商業(yè)機構、設有民調中心的新聞媒體、學術機構等紛紛擠入市場,各政黨也都會針對各議題做民意調查。有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到選舉期間,臺灣的民調機構至少會冒出50多家。民調數(shù)字幾乎每日更新,民眾不管是看報紙電視、聽電臺廣播,還是街談巷議、飯局閑聊,如何避得開“民調”二字?
截止到昨日,臺灣民眾才得以從地毯式轟炸的“民調”中喘口氣。11月27日就要舉行臺灣“五都”選舉,根據(jù)島內有關規(guī)定,從17日起到投票日,任何人都不得再發(fā)布、報道或引述民意調查資料。島內各大媒體以及參選各方也因此都趕在17日零點前發(fā)布最新也是最后的民調結果,不同陣營、不同媒體之間的民調數(shù)字也難免出現(xiàn)了相互“打架”的現(xiàn)象。
4月份,馬英九和蔡英文就ECFA該不該簽署舉行“雙英”辯論會。當晚,臺灣各家媒體即對馬、蔡兩人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并對ECFA的支持態(tài)度進行調查。隔日,旺旺中時民調中心、TVBS、《聯(lián)合報》、《蘋果日報》四家媒體的民調結果皆相去不遠,即馬比蔡至少勝出12個百分點左右;支持ECFA的人,比反對者多出8至18個百分點。但與此同時,支持“臺獨”的《自由時報》的民調結果,反對簽署ECFA的比率為36%,高過支持簽署的28%。兩相加減,《自由時報》竟和其他媒體民調結果差異高達約20個百分點!吨袊鴷r報》公開質疑《自由時報》民調數(shù)字作假。沉默五天后,《自由時報》開始大力回擊,并揚言打官司。20%的差距,引來了臺灣媒體界的一場“廝殺”。
說實在,這類硝煙彌漫的民調只是政治人物把玩的數(shù)字游戲,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只有天曉得,而與民調一同成長的民眾心中自有一桿尺。民眾真正愛看的還是那些與日常生活及切身利益相關的民調結果,比如“20歲至40歲的臺灣女性最受各種壓力困擾” 、“83%民眾支持設置紅燈區(qū)”、“67%受訪者認為大陸對臺灣未來的發(fā)展很重要”、 “普遍認為阿扁之子陳致中‘召妓’是犯了男人都會犯的錯”等。當然,這些民調的準確率并非100%,但不管如何,它們沒有那股政治攻訐的火藥味,信或不信都可以當它是生活中的一項娛樂、一份調料。(林娟)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娜】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