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臺灣“名嘴”已成為一種“現象”和“時髦”時,南方朔仍堅守“專欄作家”的陣地,做一個站在權力對面冷靜批判的知識分子,依然是在政治評論圈中最響當當的“品牌”。
當網絡和手機已成大眾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時,南方朔卻不想把時間浪費在這“糟糕的文明”中,他努力讀書,持續(xù)撰述,在這個思想貧乏的社會,讓人們看到他的深度思考。
近日,導報駐臺記者聯系上南方朔先生,并相約在臺北徐州路的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見面。首屆兩岸智庫論壇當天也在這里舉行,南方朔是主要發(fā)言嘉賓之一。他提前一個多小時到達,在嘉賓休息室,接受了導報駐臺記者的獨家專訪。
人物名片
南方朔:本名王杏慶,臺灣作家、詩人、政治評論家、新聞工作者。曾任《中國時報》記者、專欄組主任、副總編輯、主筆,《前進月刊》主筆、《新新聞》周刊主筆等職。現任《亞洲周刊》主筆,《中國時報》、香港《明報》等媒體專欄作家。1999年被《天下》雜志評選為50年來影響臺灣的200位人物之一,他最樂意接受的頭銜是“永遠的批判知識分子”。
關于與馬英九關系 “大哥?!我與他關系沒那么好”
記者:從去年開始一直到今年上半年,您對馬英九有過持續(xù)的激烈批評,現在似乎不再罵他了?
南方朔:我對馬英九的批評從來沒停止過,回過頭來看,我過去所批評的也都是對的。只是現在沒有特別值得批評的事,所以,我也不可能像潑婦一樣故意指名道姓地亂罵。
記者:今年3月我曾采訪過您的好友、中國文化大學的王曉波教授。他認為馬英九是個 “現實的理想主義者”,在執(zhí)政上有 “大方向”的,您搞新聞出身,對馬的批評是“跟著感覺走”。
南方朔:王曉波說自己是“統派”,但他并沒有核心價值,根本就是“馬派”,一味地為馬英九辯護。我認為兩岸應該通過統一來創(chuàng)造新文明,但他們沒有歷史觀、沒有這個思想。
記者:以前您和王曉波等人就住在馬英九家旁邊,您是馬英九的“大哥”。有人認為,“大哥”對“小弟”的批評太不給情面。
南方朔:我承認與馬英九認識,但就像我做記者一樣,認識很多人正常,沒什么奇怪。至于“大哥”一說,那是王曉波說的,我不能像他那樣在外面“吹牛”。我與馬英九的關系沒那么好,所以,批評的時候就沒有包袱。我們是讀書人,作為知識分子,就應該站在權力的對面講真話。
關于政治評論 “別人不讀書,我們才有得混”
記者:在臺灣的政論界,“南方朔”是一個品牌。
南方朔:(微笑)在 “現役”的隊伍里,我還算混得不錯,這主要是由于自己讀了很多書。我現在還經常去書店買書,除了小說、文學類,還有政治、經濟、哲學等各方面的,然后整天就待在家里讀書,寫文章,F在很多人是不讀書的。不過,還好別人不讀書,我們這種人才有得混。
記者:您經濟方面也讀得很好?
南方朔:很多所謂的專家,不見得比我讀得好。上禮拜,我還到臺灣大學“孫運璇講座”(記者注:孫運璇曾任臺 “交通部長”、“經濟部長”與“行政院長”,臺灣上世紀經濟起飛的重要奠基人)演講,就是講經濟方面的內容。
記者:那臺灣的政論界,有沒有您自己比較推崇、欣賞的人?
南方朔:比較少吧。政治評論是不容易寫的,內容中一定要有作者的價值觀,隱藏有很多的歷史觀,是專欄作家干的事。而現在的很多網絡文明,碰到一件事,如果不同意就隨便大罵,罵得越兇似乎越有人看,人氣越旺,但那不是政治評論,只能算是一種感想式的,在西方叫“讀者投書”,它不管事情的來龍去脈和價值取向。
關于“名嘴”現象 “是主流,但對錯要由歷史來判斷”
記者:那您如何評論臺灣現在非常流行的 “名嘴現象”?
南方朔:現在臺灣有“電視名嘴”,大陸有“網絡名嘴”。任何社會出現巨大矛盾時,總會有人鼓掌,有人大罵;而任何社會又應該有個“秩序”,可當矛盾激化時,一些非理性的聲音和言論就會出現,然后通過網絡、媒體傳播發(fā)酵,擴大影響,從而使社會應有的秩序遭到破壞。
記者:有人說,臺灣 “名嘴現象”已讓人看不到新聞的客觀與中立原則。
南方朔:我從來不相信新聞中立,新聞也從來就沒有中立過。臺灣的“名嘴現象”反映了這個社會的主要矛盾,代表了一定的價值走向,也具有未來性,“名嘴”成為主流。
但“主流”是不是對的,還要由歷史來驗證,就像“文革”當初是“主流”,但歷史證明它是錯的。因此,“名嘴現象”正面與否,是對是錯,也要由歷史來驗證。
關于網絡文明 “我不上網,網絡是糟糕的文明”
記者:您剛才提到“網絡名嘴”,似乎對其印象不是很好?
南方朔:人不能隨便講話,有研究才有發(fā)言權。但現在的網絡上,有話就講,而且誰講得越辛辣越受捧。
記者:因為這些,所以您不上網?
南方朔:網絡是很糟糕的文明。西方已經有很多研究和著作也說,網絡的民主是騙人的民主,極端的主張越來越多,但這并不會讓社會更加文明。
記者:但網絡在信息收集等方面很方便,為何不正面看待這些優(yōu)點?
南方朔:我看報紙、雜志和書,就可以掌握所需要的信息了。再說,網絡搜索有很多垃圾信息,還要花大量時間去梳理,浪費時間。但網絡如果作為學習的工具,比如說辦網絡大學,隨時都可以授課,這是有意義的。
我要強調的是,我不是機械地排斥運用網絡。其實,我很早就會電腦和網絡了,只是因為了解它的不好之后,才不用網絡。
記者:聽說您也不用手機。
南方朔:手機也已經連接網絡呀,也不是好的文明。有的人拿著手機不斷打電話、聊天,這是浪費生命。人們有了手機后,嘴巴變得很“碎”,閑不住,思想的東西少了。(記者 吳生林)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倫】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