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天天操,91在线高清,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深夜视频在线

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行走的思政課 | 在電影故事發(fā)生地回望抗戰(zhàn)勝利之路

在中國銀幕史上,經(jīng)典抗戰(zhàn)電影將那段崢嶸歲月印在一代代人記憶中。談到這類電影,你的記憶是什么?是《鐵道游擊隊(duì)》中身手敏捷的游擊隊(duì)員,《地道戰(zhàn)》里足智多謀的敵后軍民,還是《百團(tuán)大戰(zhàn)》中氣勢恢宏的戰(zhàn)斗場面?9月3日抗戰(zhàn)勝利紀(jì)念日當(dāng)天,在經(jīng)典抗戰(zhàn)電影的故事發(fā)生地,追尋保衛(wèi)家國的不朽凱歌。

分享到:
圖文滾動(dòng)

刷新

  • 中新网报道
    2023-09-01 17:28
    在中国银幕史上,经典抗战电影将那段峥嵘岁月印在一代代人记忆中。谈到这类电影,你的记忆是什么?是《铁道游击队》中身手敏捷的游击队员,《地道战》里足智多谋的敌后军民,还是《百团大战》中气势恢宏的战斗场面?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当天,在经典抗战电影的故事发生地,追寻保卫家国的不朽凯歌。
  • 中新网记者王惠琳
    2023-09-03 09:37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中新网记者王惠琳,欢迎收看本期行走的思政课主题直播,今天是抗日战争胜利78周年纪念日,请大家跟随中新网的镜头前往山西、山东、河北三省,在电影故事发生地回望抗战胜利之路。
    本场直播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山西省武乡县砖壁村,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曾长期在这里驻扎,并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进攻战役。电影《百团大战》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接下来我将带大家走进百团大战总指挥部,重温那段烽火燃烧的岁月。本场直播邀请到的嘉宾是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纪念馆副馆长栗雨琴。
  • 中新网记者王惠琳
    2023-09-03 09:38
    砖壁村三面临崖,一面靠山,仅有一条峡谷小道可接通内外。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八路军总部从1939年7月15日到1942年5月27日先后四次进驻这里,总共驻扎了229天,朱德、彭德怀、左权、杨尚昆、罗瑞卿、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长期生活战斗。
    八路军总部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为了粉碎日军的进攻和克服国民党投降危险,决定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破击战役。在八路军总部的指挥下,战役从1940年8月20日开始,至1941年1月结束。实际参战兵力,晋察冀军区39个团、129师46个团、120师20个团,共105个团20万多人,故称“百团大战”。
  • 中新网记者王惠琳
    2023-09-03 09:39
    经过近5个月的作战,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万余人,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很大反响。百团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百团大战严重地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部分地区,给侵华日军以强有力的打击。百团大战对坚持抗战、遏制当时国民党顽固派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也进一步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 中新网记者沙见龙
    2023-09-03 10:09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我是记者见龙,感谢山西分社同事的精彩介绍,也欢迎大家跟随直播镜头来到山东。
  • 中新网记者沙见龙
    2023-09-03 10:11
    刚才献丑哼唱的这首歌曲,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它叫《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在很多电影、电视剧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它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鲁南地区,有这样一支具有传奇色彩的游击队伍,他们挥戈于百里铁道线,出没于万顷微山湖,运用游击战术,与日本侵略者巧妙周旋、浴血奋战,造就了一段民族救亡的传奇故事。他们的英雄事迹随着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及同名电影的传播,在上个世纪50年代名扬全国,蜚声中外。
    今天是9月3日,也是抗日战争胜利78周年纪念日,那么我们也专程来到了位于枣庄市薛城区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一同感受当年铁道游击队将士们赤诚报国,不怕牺牲,机智灵活,勇于亮剑的精神。
  • 中新网记者沙见龙
    2023-09-03 10:24
    尽管短短的半个小时,但还是对铁道游击队有了不少了解,意犹未尽。我觉得我们正是需要这种精神的洗礼,才更能激发内生动力。
    实际上,几十年来,从小说,到连环画,从影片到电视荧屏,从山东快书到舞台作品,“铁道游击队”的故事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影响着一代代人。至今,在铁道游击队的故乡,仍有不少游客前来寻找“刘洪”“王强”“芳林嫂”。希望各位网友有机会,能够亲身到此来参观、了解。
  • 中新网记者沙见龙
    2023-09-03 10:30
    那么,山东这边的情况就是这样,下面的时间交给河北的同事,带领大家一起去看地道战!
  • 中新网记者崔涛
    2023-09-03 10:31
    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我是中新社记者崔涛,欢迎大家跟随直播镜头来到河北,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
  • 中新网记者崔涛
    2023-09-03 10:49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创造了很多奇迹,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电影《地道战》,这部影片就是在冉庄拍摄的。我到现在还记得,电影中英勇的民兵在地道中快步穿梭,从墙根、牲口槽、炕面、灶台等处神出鬼没、出奇制胜,把日本侵略者打得措手不及……这些战斗场景真是令人叫绝。
    据了解,当年冉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打死打伤敌人2100余名,抗战时期冉庄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 中新网记者崔涛
    2023-09-03 10:50
    今天是抗日战争胜利78周年纪念日,我们专程来到了冉庄,在这里呢我将带领大家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看看当年冉庄的村民是如何创造出“地下长城”,并利用地道战打击日本侵略者的。
    今天我邀请到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宣教科科长王静宇老师 ,来和我一起给大家讲解,你好王老师,先给网友们打声招呼吧。
  • 中新网记者崔涛
    2023-09-03 10:50
    在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上,冀中人民为了有利地保存自己,有效地杀伤敌人,群策群力,构建地下长城。地道的形成弥补了平原作战的缺陷,以其独特的战斗形式,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地道战是开展最广泛,最有效的游击战术。当年全冀中构筑地道两万五千华里,冉庄村挖地道32华里。蛤蟆蹲其实就是地道初级形态,最开始百姓们想到挖地道就是挖的单口洞,用于藏人藏物,但是这样的洞口一旦被敌人发现非常危险。于是百姓们就把单口洞改造成了双口洞,再后来改造成多口洞,这样慢慢发展冀中平原就形成了长达两万五千华里得地下长城。
  • 中新网记者崔涛
    2023-09-03 10:51
    冉庄地道根据战斗需要,边战边挖,勤劳智慧的冉庄人民设计了各种各样构思精巧的地道口和作战工事,最终形成了全长32华里的地道网。地道由东西南北4条干线组成,并筑有东西支线11条,南北支线13条。另有两条连村地道,一条通村东北3里的姜庄,一条通村西5里的东孙庄;加有两条突围线:一条通清水河岸,一条通村东南的隋家坟。地道分军用、民用地道两种,民用地道藏物藏身,有若干水井相连,排水、取水、通风;军用地道,则用于调兵遣将。
  • 中新网记者崔涛
    2023-09-03 10:52
    为解决弹药不足的问题,在党支部的领导下,1939年冬在梁连恒家设立土兵工厂,由梁连恒负责,共有7名技术人员。土兵工厂有地上秘密工作室和地下工作间,还有连通地道的地下秘密弹药库,可以随时将弹药运送到各战斗工事内,以应急需。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至1948年冉庄兵工厂共制地雷1200颗、手榴弹2500多颗、翻火子弹5000余发、土炮弹400余发、扫帚炮2门、榆木炮1门、撅枪百余支及一些其他自制武器。这是民兵自制的榆树大炮,现在也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1942年五一大扫荡之后,冀中抗日环境日益残酷,可冉庄的民兵们仍然保持着积极的作战状态。为了更有力打击敌人,他们把冉庄村东南这棵老榆树拉了回来,将榆树首尾锯掉,树干劈成两半,树身掏空,里面镶上铁皮在把树干合起来,用铁丝一圈一扎,大炮就做好了。这尊大炮足有一丈七八尺长,把五颗榴弹绑在一起,从前面放入炮膛,在炮筒里装上自制的木炭药,点上药捻,能打出二三百米远,威风至极 ! 大炮制成后,民兵们商定好夜袭耿庄炮楼。他们个个精神百倍,抬着这自制的大炮很快到达了预定地点。一切安排就绪,立即开火,第一炮打在护沟里,第二炮就打进了炮楼顶。紧接着炮声、枪声响成一片,炮楼附近火光冲天,炮楼上的敌人乱作一团,仓皇逃命。短短几个钟头,就端掉了耿庄炮楼。
  • 中新网记者崔涛
    2023-09-03 10:58
    《地道战》再次证明了一句话,那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无论是多么穷凶极恶的侵略者,只要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就必然会失败。好了,今天的直播就到里,感谢网友的关注,再见。
  • 中新网报道
    2023-09-03 11:01
    本场直播到此结束,感谢观看,再见!
  • 没有更多内容了

相關(guān)直播
相關(guān)新聞
邊看邊聊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 评论
1人参与,1条评论
  • 最新评论
2023年9月3日 8:06 135****4854 [北京市网友]

勿忘历史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diǎn)。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wù)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fù)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zé)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