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省海門市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全省首例在校大學生勞動合同糾紛案件。
2006年2月,某高校大學生曉燕獲悉海門某公司欲招收一名辦公室文員后,遂持所在高校的《2006屆畢業(yè)生雙向選擇就業(yè)推薦表》前去應聘,雙方簽訂《勞動合同協議書》一份。協議約定曉燕擔任的職務為辦公室文員,合同期限為一年,試用期為三個月,從2006年2月27日至2006年5月27日止,試用期月薪為500元。試用期滿后,根據技術水平、勞動態(tài)度、工作效益評定級別或職務后確定月薪。
協議簽訂后,曉燕即到公司上班。此時,曉燕的畢業(yè)論文及答辯尚未完成。2006年4月21日,曉燕因發(fā)生交通事故未繼續(xù)到公司上班,在治療和休息期間,她完成了論文及答辯,并于當年7月1日大學畢業(yè)。2006年11月8日,曉燕向勞動部門提出認定勞動工傷的申請。同時,公司也向勞動部門提出仲裁申請,要求確認勞動合同無效。對此,曉燕提出反訴,請求確認試用期月薪500元等條款違法,要求公司按社會平均工資標準發(fā)放月薪,并為其辦理社會保險,繳納保險金。海門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經過審理,認為曉燕在簽訂勞動合同時仍屬在校大學生,不符合就業(yè)條件,不具備建立勞動關系的主體資格,勞動合同協議書自始無效,遂作出了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協議書》無效、駁回曉燕反訴請求的裁決。曉燕不服裁決,遂向法院提出訴訟。
曉燕訴稱,自己已年滿十六周歲,具有就業(yè)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學校已經向其發(fā)放了雙向選擇推薦表,具有到社會上就業(yè)的資格,推薦表中已載明了大學尚未畢業(yè)的事實,公司錄用時進行了審查,自己不存在隱瞞和欺詐,法律也沒有禁止在校大學生就業(yè)的規(guī)定,所以,自己具有勞動主體資格,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應當有效。
公司辯稱,曉燕在簽訂勞動合同時是在校大學生,其應受學校的管理,不可能同時具有勞動者的身份,不可能成為企業(yè)職員,因此,曉燕不具備簽訂勞動合同的主體資格,勞動仲裁部門的裁決正確,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無效。
本案爭議的焦點在于在校大學生是否具備勞動主體資格,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是否有效?作為一種新類型案件,此案的審理不僅涉及到《勞動法》和《教育法》的有關規(guī)定,而且此案的判決結果,對在校大學生就業(yè)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目前,此案仍在審理過程中。(注:文中人名為化名)
作者:姜曉靜 吳菊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