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勞務派遣工”干的?如何破除編外人員的“權力幻覺”
有關部門要澄清事件當中的身份謊言,更要破除一些編外人員對于特權的執(zhí)著和幻覺
終于明確了,所謂“我是司法局的”的女司機,只是勞務派遣員工。
據(jù)大風新聞報道,3月29日,有網(wǎng)友在社交平臺上表示,自己與一女司機發(fā)生糾紛后,遭對方持續(xù)辱罵,選擇了報警,結果女方在派出所放言“我是司法局的”。30日,高平市司法局已對涉事工作人員做出停職處理。31日,晉城市司法局表示,對方為第三方勞務派遣員工。
身陷糾紛的女子,原來只是司法局里的第三方勞務派遣員工。當?shù)厮痉ň忠脖響B(tài),“合同到期的話就自行解除合同了,不再聘用了”。即便司法局也是被動牽涉的一方,即便已經(jīng)明確表態(tài)停職處理等,但此時亮出其“勞務派遣員工”的身份,難免給人一種為緩解輿情而避責的觀感。
回溯整起事件,在發(fā)生普通交通糾紛之后,女司機為什么要有意無意地亮出自己的“官家身份”?歸根到底,還是權力的誘惑太大,權力的幻覺效果太強。哪怕只是勞務派遣工,哪怕縣一級司法局很難說處于權力核心的位置,遇到本該依法解決的交通糾紛,還是忍不住亮出了“身份”。由此可見,有關部門要澄清事件當中的身份謊言,更要破除一些編外人員對于特權的執(zhí)著和幻覺。
事實上,“臨時工”“勞務派遣工”因為對自身定位不清,對權力產(chǎn)生幻覺而鬧出輿情的,已有不少素材。比如2024年,某地一七旬老人遭街道辦工作人員毆打,事后當?shù)鼗貞蛉苏呦蹬R聘人員。無論是司法局的派遣工,還是街道辦的臨時工,對他人輕則辱罵重則毆打,或多或少都有特殊身份引發(fā)的虛張聲勢,以至于做出越權越界的行為,說到底是對權力的認知錯位。雖然可能只是極個別的案件,但對社會的消極影響卻不小。
時不時出現(xiàn)的類似新聞,給相關部門和單位帶來不少煩惱,卻也無疑提了個醒,對待一些臨聘人員,如何避免他們產(chǎn)生“權力幻覺”,是一個需要正視并面對的問題。與其事后消除輿情,不如早些從管理上抓起、從意識上抓起,讓他們對權力產(chǎn)生敬畏。
當然,要破除權力認知的錯位,還要從更根本更基礎抓起,無論是真權力,還是狐假虎威的假權力,必須嚴明黨紀、正肅國法,黨紀之下沒有特權,國法之下沒有例外。這就要求,要持之以恒地正風肅紀,以釘釘子精神糾治“四風”,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xiàn)象,堅決整治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模范遵守法律,從而帶動全社會風清氣正、法治昌明,如此氛圍之下,自然就沒有了個別“臨時工”“派遣工”再拿著雞毛當令箭。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克鮮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3日 15:49:34
- 2025年04月13日 13:52:09
- 2025年04月13日 12:58:11
- 2025年04月13日 10:14:47
- 2025年04月12日 20: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