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7月31日電 美國《僑報》7月30日刊發(fā)評論稱,改革開放是北京申辦和舉辦奧運的基礎。中國以開放的胸懷和姿態(tài)辦本屆奧運,也將反過來進一步促進自身的改革開放與和平發(fā)展。全文摘錄如下:
北京奧運會即將開幕,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紀念也在眼前。兩者似乎偶合,其實緊密相聯(lián)。大陸改革開放的成就,是北京申辦和舉辦奧運的基礎。中國以開放的胸懷和姿態(tài)辦奧運,也將反過來進一步促進自身的改革開放與和平發(fā)展。
首先,開放奠定申奧基礎,創(chuàng)造辦奧條件。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新華社表達了海內外華人的欣慰和自豪:這是“中國國際地位上升的另一個里程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性大事”。美國時間當天下午,筆者曾與芝加哥廣大華僑華人一起慶祝。翌日(14日),筆者飛赴東京,出席15日的全球華僑華人推動中國和平統(tǒng)一大會新世紀東京大會。當時,筆者和與會朋友有一個共識:北京申奧成功,是改革開放的一大成果。沒有改革開放,中國就不能和平發(fā)展,就不能增強綜合國力,也就沒有申辦奧運的基礎。
遙憶改革開放之前,一方面受自身意識形態(tài)的自縛,一方面受西方政治經(jīng)濟的封鎖,中國處于較為閉關的狀態(tài),發(fā)展步履維艱。即使成功申辦奧運,也難成功主辦。1993年第一次申奧失敗,既敗于西方反華勢力的遏制,也敗于自身條件尚未全面成熟。繼而又開放了8年,待自身條件更為成熟后,中國才有力量改變西方政客傳媒的看法。
其次,開放即是有容乃大,反饋世界。開放無非是兩個互相聯(lián)系、互相作用的方面,一是開放地把西方文化、科技、經(jīng)濟、輿論容納己懷,一是開放地把中國的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展示給世界,讓世界容納中國。外來的事務特別是西方文化、意識、制度等,過去被視為“洪水猛獸”,近30年的事實證明,中國、中華民族有健全的“胃”,消化、吸收、同化和改造外來“異物”,由引進、照搬、借鑒轉而自主創(chuàng)新,反饋世界。拿奧運場館來說,盡管吸取了世界科技、建筑精華,甚至還依重一些國外設計大師,但許多創(chuàng)意來自國人,許多設計和建設均實現(xiàn)了國產化。正是中國張懷擁抱世界,既壯大了自己,也反過來讓世界張懷擁抱了中國。
其三,開放意味著在比較中明辨,在歷練中堅強。北京奧運會無疑將是對西方意識形態(tài)、社會價值、言論自由的一次空前開放,因此,對風險不容忽略,對歷練更須宜珍惜。
隨著網(wǎng)絡普及,國際交流日益加快,要把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完全杜絕于國門之外已不可能,也無益處。奧運會期間,當局允許不同的意識和文化涌入中國,允許外國記者自由采訪,甚至開辟“示威公園”,看上去風險增大,而實際上,不見世面不經(jīng)風雨,風險更大。多見世面多經(jīng)風雨,更能歷練,反能免疫。
筆者來美20多年間,無論中美、中歐、中日還是大陸與臺灣之間,均是風浪迭起。但所見所聞,華僑華人、學生學者大都明辨是非、熱愛祖國、持民族大義,以至筆者常常感到“出國更愛國”、“離國倍親國”。究其原因,生活在西方社會,接觸西方意識,感受西方文化,卻增長了比較力、辨別力和免疫力。
今年3月,一些“藏獨”分子在拉薩打、砸、搶、燒,西方不少政客和傳媒緊密配合,頓時掀起反華風浪,國內的網(wǎng)民尤其是“80后”紛紛義憤填膺給以反擊。西方輿論被海內外勃興的愛國主義熱潮震懾,盡管有人還歪曲為“中共煽起狹隘民族主義”,但清醒的人卻不得不驚嘆,這是“由下自發(fā)而起”的愛國“網(wǎng)力”,他們不得不權衡利害得失而有所收斂。用西方傳媒自己的話說,就是以他們“居下風告終”。顯然,不但海外華僑華人義憤而起,國內民眾包括過去令人不放心的“80后”一代,也經(jīng)歷了一次可貴的歷練。
北京承辦奧運會要開放,在帶入外國的優(yōu)點長處的同時,也難免會讓一些人播布陰暗疑云。這不免讓一些未經(jīng)風雨的人感到迷茫,但讓許多民眾獲得可貴的歷練。從長遠來說,更多的人將在比較中明辨,在歷練中堅強。(宗鷹)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