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效標準實施近半月,滬上空調價格不漲反降。據(jù)悉,盡管新能效標準提高了空調的市場進入門檻,加之有上游原材料價格近期上漲的背景,但上海市商家卻唱起了反調,許多品牌、型號的空調紛紛加入降價的行列。業(yè)內人士提醒消費者,買空調時不能只被價格牽著鼻子走,性價比、售后服務等都是要考慮的因素。
據(jù)了解,國家能效新標準將市場進入的最低門檻提高到2.6。從理論上說,原來生產能效在2.6以下的空調器廠家如要達標,需要進行必要的技術提升,可能會增加一些成本。加之近期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空調價格似乎應該順理成章地“水漲船高”。商家逆市而動,背后是否有隱情?
商家解釋稱,由于采取了大規(guī)模定制、包銷等手段,降低了采購成本,因此有了降價的空間。但業(yè)內人士指出,不排除個別廠家有甩賣庫存的嫌疑。相對于彩電而言,空調行業(yè)的進入門檻較低,2003年市場上的空調品牌超過400個,造成供大于求。另外,本月1日新能效標準實施后,雖能效低于2.6的空調不得上市銷售,但對本月1日前生產的產品,允許有半年左右的過渡期,這等于給空調存貨留了一條生路。
據(jù)透露,個別廠家的特價機,往往質量也打折扣,一些“螺絲刀”工廠生產的空調,其壓縮機的價格低廉,個別小廠甚至使用回收的二手壓縮機,導致制冷量不夠;有的空調器外殼厚度減薄,使用時易產生振動和噪音;還有的采用厚度薄的翅片、銅管,甚至用鋁箔代替翅片,銅管也不使用內壁帶螺紋的,這些都使空調功效大大降低。
業(yè)內人士建議,面對商場里的特價、驚爆價,消費者應首先弄清機器是否為新品、能效值是多少、售后服務如何,再決定是否購買。(徐斌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