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7月16日電 日前一樁官司使清華大學一直低調進行的人事制度改革,終于浮出水面。
劉求生曾經(jīng)是清華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的一名教師,2003年清華不再與他繼續(xù)簽約。7月12日,海淀法院開庭審理劉求生與清華大學人事糾紛一案。
中國青年報報道,據(jù)清華介紹,1998~2002年聘用合同沒有續(xù)聘(含未滿合同)的教師占簽聘人數(shù)的10.8%。
一組更詳細的數(shù)據(jù)是,目前清華全體教師的40%,也就是大約1000名教師正處于有期限聘期狀態(tài)。從1994年至2002年,據(jù)保守數(shù)字統(tǒng)計,中初級教師調出近300人。其中,博士占5.3%,碩士占6.9%,本科畢業(yè)的占4.8%。
事實上,改革的正面效果是明顯的。一些教師離開了,與之相對應,最近幾年從國外留學回國到清華應聘的人數(shù)呈現(xiàn)上升趨勢,學術層次也在不斷提高。比如清華物理系,通過引進、培養(yǎng),物理系已經(jīng)有8名院士,如果算上楊振寧先生就是9名。
實際上,1989年清華就開始了第一次人事改革。有教育界人士分析,清華改革是“小步快跑,并沒有引起大的震蕩”。
在校長顧秉林看來,清華改革簡化成“四步走”,而且是步步逼近:
第一步是聘任,教師明確自己的崗位和責任,讓那些干不好的走人。
第二步開始于1994年,從非升即走,到后來的非升即轉,是對于那些走不了的人進行分流。清華為此專門成立人才流動中心。
第三步是待遇問題。清華要吸引人來,它的競爭對象不再局限于兄弟院校,而是擴展到社會上,與那些大公司競爭人才,如果不給相應的待遇,難以得到頂尖人才。
第四步是教師序列的改革,正是有了前面的鋪墊,這次改革直逼利益核心。
清華在它長達十幾年的四步走規(guī)劃里,實行了自己的套路———每次改革都要經(jīng)歷這樣一個過程:激烈討論,不同意見,爭論,盡量統(tǒng)一,試點,推廣。有了前面一系列的鋪墊,每一步改革舉措推行起來自然水到渠成。
有人評價,清華人事制度的改革體現(xiàn)了理工科名校的特點———低調務實、思路清晰、步步緊逼。
但正像校長顧秉林所感嘆的,“改革越往后,越艱難”。
去年年底開始的第四步走,最終還是將手術刀指向了一所高校仰仗的核心———教師隊伍。這場打亂既有利益格局的改革與以往一樣,也在平靜中登場。
其改革的目標是重新明確教授職責:所謂教授,必須講課,不講課的不再享有教授稱謂。
去年年底,這項新的人事改革才在清華正式推廣開來。
許多教師有意見!翱蒲泻苤匾,上課會影響科研進度。”校方的解釋是,教師的定位不能模糊。人才培養(yǎng)永遠是大學的首要責任,教學是教師的首要職責。一個大學教師如果長期不授課,長此以往,會影響大學的聲譽和教學水平。
清華的改革先鋒們來說,清華現(xiàn)在進行的并不是最后一次改革,而只是人事改革過程中的一步。再過幾年,還會推出新的重大措施。(原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