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3日電 中國人年年過春節(jié),但此年已非彼年。中國廣播網的評論文章說,“過年”的內涵在發(fā)生深刻變化,過年不再是包餃子吃湯圓全家圍坐火爐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春節(jié)的人文色彩正日漸被商業(yè)化侵蝕。
文章說,還在春節(jié)前半個月,有關部門就制定出龐大的春運計劃,核心內容之一就是火車汽車票價紛紛上漲。按照成本攤銷原則,坐車的人越多,經營者的運行成本越低,而且,由于乘客多,乘車環(huán)境的舒適度和經營者提供的服務水平肯定會打折扣,春運本應該降價才對,但是事實卻相反。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的暴露無遺。
另外,“黃金周”的字樣頻頻出現,各行各業(yè)又開始盤點春節(jié)期間旅游收入多少多少,媒體連篇累贅羅列成就。文章說,顯然,過年不再是勞累一年后的休假和與久別的親人的團聚,而成為政府鼓勵消費和個人淘金的大好時光。
文章又說,以居家的眼光打量,如今過年的方式也不一樣。累了,你就不用在家里做年夜飯,酒店已經為你準備好了。在家呆煩了,你可以去異地旅游,享受另一種過年的味道。也用不著為買禮品發(fā)愁,因為商家不會在大年過后才開門,市場上有豐富的包裝精美的禮品,你還可以送花送小家電。不像短缺經濟時期,除了罐頭就只有白糖。
文章認為,經濟基礎在改變,中國人“過年”的人文色彩也在改變。
在計劃經濟時期,就沒有當今的“春運現象”,因為那時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堅固穩(wěn)定,交通不發(fā)達,人力資源不流動,人們固守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小圈子里,沒有民工潮,也沒有“地球村”的概念。以往人們過年的方式單一,商業(yè)化的味道清淡,是因為社會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有限,而人們收入有限無力購買。
文章說,春節(jié)的人文色彩正日漸被商業(yè)化侵蝕。而人們“不能拒絕它的到來”。(孟海陳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