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8月22日電 最新一期的美國《世界周刊》載文稱,同在美國打球的姚明和王建民已成為華人圈青年的偶像和角色典范,卻有著各自不同的時代意義:兩人在國際體壇揚名,一個旁襯了中國大陸的崛起,另一位卻折射臺灣社會的無奈寄情。
文章說,中國臺灣出身的美國職棒大聯(lián)盟洋基隊投手王建民,已成為洋基球迷和臺灣家喻戶曉的新英雄。只要“建仔”在美國出賽,臺灣的電視臺一定轉(zhuǎn)播,許多觀眾廢寢忘食,蹺課偷班,捧王建民的場。就連國民黨主席馬英九都坐下來收看建仔出賽,可謂臺灣的“王建民現(xiàn)象”。
建仔在臺灣掀起的熱潮,與姚明2002年加入美國職籃NBA后在中國大陸興起的“姚明熱”有幾分神似。姚明后來在NBA的表現(xiàn)和成就,當然比現(xiàn)在的建仔高,但建仔是甫崛起的新星,進入大聯(lián)盟才一年多,來日方長。他們代表臺海兩岸加入全球矚目的美國職業(yè)運動,都是華裔之光,也都成為家鄉(xiāng)同胞心目中的英雄。
文章認為,建仔和姚明掀起社會旋風,成為許多同胞的偶像,民族主義的心靈寄托是因素之一,但兩者各有不同的社會背景。姚明是崛起的中國國力的象征之一,他是13億人口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國在國際間出人頭地的典型。他在NBA揚眉吐氣不僅意味個人的成就,也象征中國社會的急遽改變,主流媒體所謂“From Mao to Yao”(從毛澤東到姚明)的比喻,十分生動貼切。在大陸,和姚明類似的人物,還包括110米跨欄世界紀錄保持人劉翔,以及眾多男女跳水、臺球等好手。
王建民則是臺灣上世紀70年代從少棒開始推展棒球運動,扎根三、四十年后的碩果之一。他也是臺灣近期在國際體壇能揚眉吐氣的少數(shù)人物,所以臺灣媒體愈來愈重視建仔的出賽。他的每場比賽占據(jù)媒體許多篇幅,建仔的球衣、簽名球和各種紀念品在網(wǎng)絡拍賣中日益發(fā)燒。政客、小市民和街談巷議除了陳水扁弊案和扁家的惡跡,建仔成為跨越朝野鴻溝的“清流”話題,他已成為臺灣社會的“清涼劑”或“解毒丸”,讓臺灣民眾暫時忘卻政治紛擾帶來的痛楚,使王建民效應愈趨凸顯。
臺灣時事評論者認為,王建民旋風具有特殊的時空背景。臺灣政壇連年陷入腥風血雨、是非不分的斗爭中,口水戰(zhàn)、推卸責任,抹黑或烏賊戰(zhàn)術橫行,司法公信力不彰,基本的社會正義蕩然無存,天下烏鴉一般黑已成“時尚”,但建仔不靠背景、沒有特權,憑借的是一己實力,在異邦默默耕耘,從小聯(lián)盟而大聯(lián)盟,勝利了喜悅但不驕傲,失敗了也不怨天尤人,獨自承受。這種平實、清新的風格,與臺灣當今的人為環(huán)境污濁,尤其政客的品質(zhì)低劣,恰成明顯對比。
文章表示,王建民現(xiàn)象指的如果是這樣錯綜復雜的反射,而不是選手個人的運動成就而已,臺灣到底是該喜悅,還是感到悲哀呢?日本、韓國的運動員早已在美國職業(yè)體壇馳騁揚名,而臺海兩岸除了姚、王,后續(xù)繼任者何在?除了個人成就,整體社會能否跟上他們所代表的境界,都是啟人深思的話題。(陳世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