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9日電 香港《大公報》日前刊文說,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達成融合,需要持續(xù)加強大陸對臺灣的吸引力。大陸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和高速發(fā)展,對臺灣的吸引力已由弱變強。未來三十年,將是中國式科學民主政治制度大發(fā)展的新時代,大陸對臺灣的政治吸引力將大大增強。
文章摘編如下:
國民黨于本月十七日舉行第十八次代表大會,馬英九正式兼任黨主席,他在致詞中表示,要凝聚兩岸和平發(fā)展共識。中共中央在賀電指出:“近年來,貴我兩黨共同努力,積極推進雙方達成的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重要共識,開啟了兩岸關系的歷史新篇。”國民黨中央隨即回電呼應:“貴我兩黨本著務實溝通、開創(chuàng)未來的共同體認,建立了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共識!
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共識,就是兩岸關系的科學發(fā)展觀。兩岸關系是國共內戰(zhàn)遺留下來的一大復雜問題,經過六十年的經驗教訓和摸索,國共兩黨終于找到了處理和解決兩岸關系問題的科學方法和正確途徑,就是正視歷史和現實,依據客觀事實和發(fā)展規(guī)律,“以人為本”,使兩岸關系“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兩岸關系的科學發(fā)展觀內涵豐富,主要有如下幾項:
一、處理兩岸關系的方式、完成統(tǒng)一的途徑,必須從屬和有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兩岸關系關乎中國的命運和前途,必須把兩岸關系問題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格局中去思考、處理和解決。
二、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達成融合,必須持續(xù)加強大陸對臺灣的吸引力。大陸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和高速發(fā)展,對臺灣的吸引力已由弱變強,從最初的動之以親情,到動之以利益。而對臺灣人民更須動之以仁義。未來三十年,將是中國式科學民主政治制度大發(fā)展的新時代,大陸對臺灣的政治吸引力將大大增強。
三、兩岸關系通過和平發(fā)展途徑走向一體化,兩岸之間的凝聚力必須穩(wěn)健持續(xù)增長。促進兩岸的凝聚力,兩岸須共同宏揚中華歷史文化及加強文化交流合作。中華文化具有持之以恒的強大生命力,是兩岸共同的根,相互認同之本。
臺灣在兩蔣時代極重視維護和發(fā)揚中華文化,特別設立“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來實施,所以臺灣在這方面具有先行優(yōu)勢;馬英九掌權后,強調“文化是臺灣的關鍵實力”,主要是以臺灣繼承中華文化的成果為榮耀,并作為“軟實力”來運用。大陸在二○○四年亦由下而上興起“儒家文化復興運動”,又由上而下實施“漢語橋”工程,在海內外建立許多孔子學院,努力弘揚中華文化,積極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在這種互相影響、互相呼應、互相激勵、互補放大的交流過程中,中華文化越來越成為兩岸之間凝聚力的活水源頭。
兩岸對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的分歧,主要是由于制度認同的差別造成的。大陸經過三十年改革開放,如果國共進行第三次合作,就兩岸的經濟、社會、政治制度互相借鑒、學習和改善,兩岸在制度上的凝聚力必將產生并逐漸增強。
四、兩岸關系要和諧與和平發(fā)展,必須互相體諒和忍讓。認同和追求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已成為兩岸民意主流,但在兩岸關系發(fā)展進程中總會遇到許多困難和干擾,如最近民進黨打達賴和熱比婭牌,就對兩岸關系造成負面影響,好在大陸當局在應對和處理上高度節(jié)制,兩岸互動形勢才不會逆轉。
開啟政治協(xié)商新階段
陳水扁治臺時行“急獨”路線,凸顯出國共都反“臺獨”的“九二共識”的珍貴;當國民黨重新“執(zhí)政”后,如何面對兩岸政治議題,則上升為主要矛盾。作為相對弱小一方自然疑慮更多,故馬英九主張兩岸“互不否認”,擱置爭議,先易后難,先經后政,但同時也面臨經濟、政治實際上無法完全切割的難題。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兩岸都需要政治智慧和胸襟。
馬“政府”的智庫在本月十六日提出,臺方必須在完成兩岸簽訂ECFA與MOU、臺灣內部對政治談判的共識及國際社會理解等“三項準備”,才推動兩岸政治協(xié)商。對此,應體諒馬英九的苦心和難處,而馬“政府”亦須面對政治對話無法繞過的現實,了解兩岸政治關系發(fā)展新階段的開端,只是兩岸和平共處原則的探討,而不是兩岸政治關系的最終解決。
馬英九接任黨主席第三天就表示,不排除與胡錦濤會談的可能性,但目前沒有時間表。吾人認為,二○一一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是首次“胡馬會”的最佳時間點,因為辛亥革命是國共兩黨及兩岸共同的政治資產,兩岸共慶辛亥百年之際,可為政治協(xié)商的新里程碑揭開序幕。(林修祺)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