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7日電 香港《大公報》7日刊出署名文章說,“和中”論不可能使兩岸關系從非常不正常的狀態(tài)發(fā)展到現在正常的交往!爸泻汀辈攀莾砂蛾P系改善發(fā)展的要訣,“中和”首先標示兩岸關系定位、原則及發(fā)展路線,“中”是指中華民族和中國,大陸與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和”是指兩岸關系須堅持和平路線發(fā)展,循序漸進走向融合。另一層意思是應對兩岸關系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法!爸小笔遣黄灰,至真至善,“和”則至諧至平,“和氣致千祥”。
文章摘錄如下:
臺灣綠營一向存在“反中”派與“和中”派。高雄市長陳菊“臨時起意”的大陸之行,在民進黨內引起軒然大波,“反中”派要求黨中央公開討論“對中戰(zhàn)略”提案,“和中”派亦要求黨中央舉辦“中國政策路線”大辯論,高呼“不要屁股面對中國”。
黨主席蔡英文在腹背受敵的嚴峻形勢下,只好“戒急用忍”,以鴕鳥心態(tài)稱,民進黨“對中國戰(zhàn)略”有高度共識,不必公開辯論。正當此際,李登輝一改“反中”老調,提出“和中”論,頗有指點小英及民進黨之意。
“和中論”建基于“兩國論”
面對兩岸和平發(fā)展的大勢和大局,李登輝深知民進黨繼續(xù)“逢中必反”,是渡不過目前的大劫難關的。但李登輝的“和中”論也救不了民進黨,因為這不是路線的真正改變。
李登輝說“三通、四通、五通都不要緊”,但在立場上則要“和中,親美日”,并保持“臺灣的‘國家’身份”?梢姡畹禽x的“和中”論是建基于他的“兩國論”,即以“臺灣的‘國家’身份”向中國講和求和。
民進黨內的“和中”派也是從“一邊一國”的立場出發(fā),來要求黨中央調整對大陸的戰(zhàn)略和政策,實質就是“和平臺獨論”、“和平臺獨派”。因此,即使“和中”論成為民進黨的主流和“新戰(zhàn)略”,也改變不了其在兩岸互動中被邊緣化的角色!昂椭小闭摬豢赡苁箖砂蛾P系從非常不正常的狀態(tài)發(fā)展到現在正常的交往。恰恰相反,“中和”才是兩岸關系改善和發(fā)展的要訣。
“中和”有兩層意思,首先標示兩岸關系的定位、原則及發(fā)展路線,“中”是指中華民族和中國,大陸與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和”是指兩岸關系須堅持和平路線發(fā)展,循序漸進走向融合。
另一層意思是應對兩岸關系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法。《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里所說的“中”,是指不偏不倚,至真至善,“和”則至諧至平,所謂“一和萬事興”,“和氣致千祥”。
“中和”是兩岸關系要訣
如果要用兩字高度概括“胡錦濤六點意見”,則非“中和”莫屬。五月二十六日,胡錦濤在會見吳伯雄時發(fā)表的“新胡六點”強調,考慮到今后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前景,包括需要逐步破解政治難題,鞏固雙方的政治互信尤為重要,堅持“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是關鍵所在。
國臺辦主任王毅最近訪美的談話,就是表述兩岸關系發(fā)展之道惟中與和。王毅與僑界代表座談時表明,兩岸關系得以改善和發(fā)展的基礎,首要是建立互信,而建立互信的核心問題是在“一個中國”的問題上,或是“一個中國”的框架上形成共同的認識,也就是以“九二共識”為基礎。
他指出,兩岸關系從去年五月至今出現了歷史性轉折,這樣的變化是人心所向和大勢所趨,其中的一些經驗經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先易后難,先經后政,把握節(jié)奏,循序漸進”,就是符合兩岸現狀并且能被民眾接受的做法,會在今后繼續(xù)推行。
把握輕重緩急與先后順序,講究和諧與節(jié)奏的成功經驗,就是致“中和”之道,“極高明而道中庸”,“發(fā)而皆中節(jié)之謂和”。隨著兩岸中和的經驗與效應的彰顯,出現CHAIWAN這個新名詞。韓國對CHAIWAN最敏感,既因為臺灣是主要競爭對手,也因為重視兩岸中和融洽的經驗,可作為與朝鮮改善關系的借鏡。
有論者指,李登輝成了馬英九的“頭號請益的國師”,在國民黨內埋下了“李登輝路線”,“馬路線”就是“和中”的“兩國論”。這個判斷是不符合事實的,國民黨和馬英九基本上行“中和”路線。
馬英九不斷重申堅持“九二共識”,他在去年八月二十六日接受墨西哥媒體訪問時說:“兩岸是一種特殊關系,但不是‘國與國’的關系,這點非常重要!瘪R英九在“一中憲法”的前提及主軸下提出“不統(tǒng)、不獨、不武”,這就是把兩岸關系定位于“中和”。若國民黨和馬英九沒有真心誠意,怎會有兩會協商的互信基礎和豐碩成果?兩岸關系又怎能快速改善和發(fā)展?
民進黨回避核心問題
“中和”就是兩岸關系的至真至誠之道。李登輝的“和中”論則不真不誠,包藏“兩國論”及“臺獨”,其所謂“和”,不誠無物,發(fā)不中節(jié)。若然綠營政黨在堅持“臺灣是‘國家’”的立場和前提下“和中”對話,試問話怎么對怎么和?蔡英文在四月二十三日接受電臺專訪時稱:“中國認為最難應付的人就是我”,儼然以頭號“反中”派自居。其實,蔡英文更像“和中”派。
“和中”總比“反中”有所進步,但蔡英文若不能把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正名為“兩岸政策”,則仍然無從面對兩岸關系的現實。現在敢組團訪問大陸的民進黨縣市長都在臺灣南部深綠板塊,淺綠的黨公職及中央干部則深恐被扣“親中”、“友中”帽子而不敢“登陸”及訪港。這種詭異現象,是因為民進黨回避兩岸關系才是臺灣的核心問題,在兩岸關系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陳菊“登陸”的效應抵銷了“五•一七游行”的氣勢,卻未能取得與中共進行“黨對黨”交往的突破,就是“沒有戰(zhàn)略就沒有戰(zhàn)術”窘境的例證。
發(fā)展兩岸關系的基本要訣,就是“中”字訣與“和”字訣,合稱“中和”訣。民進黨的出路和前途,不在“反中”和“和中”,而在“中和”訣。(林修祺)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