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愛《金光大道》
1966年到1970年底,浩然是在斗批改和下放農村中度過的,完全放下了筆。
197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已經在房山周口店公社下放勞動一年的浩然重新返回了北京,調到了市委農村組。當時,大興縣大白樓村已故隊長王國福被樹立為典型,他被選中給王國福寫一部傳記。浩然表示,寫這篇傳記,自己是有創(chuàng)作沖動的,當然也想通過它改變當時的處境。于是奮筆疾書寫了一篇《王國福的故事》交上去,然而《人民日報》又發(fā)表文章說不準寫真人真事。市委書記吳德怕惹事,不讓發(fā)表。于是,浩然就把搜集到的資料用到了《金光大道》第一部的開頭。
其后,浩然在順義箭桿河邊南彩衛(wèi)生院悶頭開始寫《金光大道》。這里離他小時候生活的地方和蕭永順住的焦莊戶都比較近。臨去之前,市委書記吳德說,你把去向告訴我們,必須保證隨時能找到你。
1972年,《金光大道》第一部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74年,第二部出版。第三部曾在1976年6月《人民文學》選載。直到1994年8月,《金光大道》全四部才由京華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對于自己的這部作品,浩然如是表示,“在所有的作品中,我最偏愛這部《金光大道》,不是從藝術技巧上,而是從個人感情上。因為從人物故事到所蘊含的思想都符合我的口味。和《艷陽天》一樣,當時讀者就認為我寫二林、彩鳳這樣的中間人寫得好,但我不喜歡他們。今天,經歷了這么多人世糾紛,對這種有點自私,但無害人之心的人是否比較理解了?但不,我還是不喜歡自私的人。我永遠偏愛蕭長春、高大泉這樣一心為公,心里裝著他人的人,他們符合我的理想。我覺得做人就該像他們這樣。至今我重看《金光大道》的電影,看到高大泉幫助走投無路的人們時還會落淚!
韋君宜的回憶則表示,“當時的大作家浩然的《金光大道》的架子實際上是由編輯部幫他搭的,先賣公糧,后合作化……”到寫第二卷時,韋君宜從干校奉命調回人民文學出版社,接任責任編輯,編輯組長是一位外單位調來沒當過文學編輯的造反派,他看了稿子就要求增加抗美援朝的內容,浩然只好收回稿子增加。
盡管浩然對《金光大道》寄予很大希望,但是,從讀者和文藝界的反映來看,多數人更喜歡《艷陽天》。
但是,這并不影響《金光大道》受到格外的青睞。丁東回憶說,“文革”中先恢復故事片拍攝和放映的時候,最先拿出了四部電影,其中就有《艷陽天》,其余的三部是《青松嶺》、《火紅的年代》、《戰(zhàn)宏圖》。拍完《艷陽天》,接著就拍《金光大道》。陳徒手說,“《金光大道》上演的時候,彩色的電影海報貼滿了街,男主人公和女主角面對面對視,在‘文革’中很惹眼,因為那個年代很少有那種交流的表情。而電影演員王馥荔,當年就是因為在電影《金光大道》成功扮演了呂瑞芳成為‘中國第一嫂’!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