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頻制造反華議題,百般挑剔政府的對華政策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和澳大利亞的關系起起伏伏,引發(fā)了許多人的關注。而在這種波折的背后,澳大利亞的反對黨充當了“催化劑”的角色,但凡涉及中國的話題,都會被他們當成攻擊執(zhí)政黨的借口。人們擔心,反對黨保守的對華態(tài)度以及部分反對黨議員的極端做法,可能會引起中澳之間更大的摩擦。
總跟中國“過不去”
最近一兩個月,“逢中必反”似乎成了澳大利亞反對黨的“政治特性”。8月21日,部分反對黨議員向參議院提出動議,要求批準可能于今年年底訪澳的達賴喇嘛進入?yún)⒆h院貴賓席,并發(fā)表演說。對此,澳大利亞政府上院事務負責人喬·盧德維犀利地反擊,澳大利亞政府一直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不承認所謂的“西藏流亡政權”,“議會的這一席位是為政府官員設立的,達賴喇嘛顯然不是”。結果,多數(shù)議員在表決中支持他的觀點,否決了那個動議。
提出此項動議的議員幾乎都是澳國內(nèi)有名的反華政客。綠黨領袖鮑勃·布朗聲稱,議會否決該動議是因為害怕中國。不甘心的布朗表示,他還將繼續(xù)提出類似動議,以便使達賴能夠在下次訪問澳大利亞期間進入議會貴賓席。
除了在“西藏問題”上挑釁中國外,反對黨還在貿(mào)易問題上跟中國“過不去”。今年2月,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公布了總額達420億澳元(1美元約合1.57澳元)的經(jīng)濟刺激方案,其中包括為270萬戶家庭免費安裝天花板隔熱設施。然而,這項惠及大眾的措施卻被自由黨當成了批評的靶子。近日,自由黨部分議員指出,這些隔熱設施所用的材料部分是從中國進口的,這損害了澳大利亞本土生產(chǎn)商的利益。一向支持自由貿(mào)易的自由黨,竟然跳出來反對購買中國商品,著實有些奇怪。澳大利亞金融部長坦納直言不諱地指出:“自由黨的對華立場,實在是荒謬!
挑剔政府的對華政策
事實上,從力拓上海高管胡士泰被拘捕之時起,反對黨就沖在了反華的第一線。綠黨領袖鮑勃·布朗曾一口斷定,中國拘捕胡士泰只是為了向澳大利亞施加壓力。而在之后的熱比婭竄訪風波中,布朗和反對黨議員邁克爾·丹比更是充當了“疆獨”的“吹鼓手”。
除了炒作中國議題外,反對黨還在對華政策上不斷找總理陸克文的茬。由于陸克文會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并且在中國當過外交官,因此被反對黨說成是中國的“流浪大使”。在陸克文剛上任之初,反對黨就“提醒”他“應該在西藏問題上對中國施壓”。5月初,反對黨爆出國防部長與一名華裔“女間諜”關系非同尋常,這件事成了反對黨攻擊執(zhí)政黨“親華政策”的又一借口。
然而,今年夏天,當中澳關系陷入低潮時,反對黨立刻見風使舵,從原來的“諂媚論”轉(zhuǎn)而批評起陸克文政府“糟糕”的對華政策。
反對黨列舉了陸克文政府的幾大“錯誤”:一是沒有第一時間批準力拓與中鋁合作的方案;二是沒有“通過與中方高層接觸”來處理胡士泰的案子;三是公布了引起中國不滿的“國防白皮書”。反對黨認為,最嚴重的“錯誤”是向熱比婭頒發(fā)簽證。反對黨外交事務發(fā)言人朱莉·畢肖聲稱,陸克文在頒發(fā)簽證一事上的做法欠妥當,“(陸克文)必須趕緊行動起來,修復被他所損害的中澳關系”。
專為反對政府而存在
澳大利亞的議會體系是大多數(shù)英聯(lián)邦國家所采用的威斯敏斯特體系,兩院制和反對黨的存在是其主要特點之一。在這一體系下,反對黨的存在就是為了對現(xiàn)政府提出反對。因此,反對黨會絞盡腦汁地對政府的某一決定或者言論進行各種角度的批評。
目前,澳大利亞的反對黨是以自由黨為首的,包括綠黨和國家黨聯(lián)合起來的反對黨聯(lián)盟。自由黨在前任總理霍華德的帶領下,執(zhí)掌澳大利亞政權長達12年,期間中澳經(jīng)貿(mào)關系的密切發(fā)展,是自由黨得以驕傲的“政績”。因此,該黨自然會就當前的中澳關系挑剔現(xiàn)任的工黨政府。而綠黨和國家黨向來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小黨,需要通過一些有爭議的議題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實現(xiàn)其政治訴求。
正是鑒于這樣的議會體系和國情,澳大利亞的反對黨才會在中澳關系上大做文章,讓政府難堪。然而,反對黨吹毛求疵的批評也讓澳大利亞民眾和媒體感到反感!栋拇罄麃喨藞蟆返脑u論認為,反對黨目前對政府的批評前后矛盾,沒有任何道理或者邏輯可言,“反正反對黨可以確定一件事,那就是一切都是陸克文的錯”。
新聞分析 / ANALYSIS
政治投機心理作怪
從長遠來看,澳大利亞的反對黨也希望與中國保持良好的關系,但是,該黨在處理對華政策時,往往呈現(xiàn)出政治投機心理。
有評論認為,反對黨最近對陸克文政府的強烈攻擊,部分原因是為了轉(zhuǎn)移公眾注意力。眾所周知,此前的“汽車門”事件讓反對黨領袖馬爾科姆·特恩布爾元氣大傷,民意支持率大跌近10個百分點,而“適時”出現(xiàn)的中澳關系緊張,可以讓反對黨轉(zhuǎn)移人們對“汽車門”事件的關注。(陳霞楓)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