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6日電 香港“九龍皇帝”曾灶財“駕崩”,成為城中熱門話題。香港《星島日報》發(fā)表評論文章指,他在全港各區(qū)“宣示主權”的“墨寶”,比皇后碼頭 盛載著更廣泛的市民集體記憶。
文章表示,在“八卦”他的生平之余,社會也可討論:究竟任由其真落入少數收藏家之手,讓回憶淡化至湮沒,還是由公家保留,供大眾回味,并作為一個時代的見證。
曾灶財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在全港多處公眾設施揮毫,宣示自己家族擁有九龍主權,市民到處見到他的“御書”,有小朋友更是從他的書法中首次認識“灶”字,政府間中因他涂污公物而處罰他,大家反而有點“佩服”他有毅力有精力,能夠堅持數十年,走遍多處地方進行大塊書法創(chuàng)作。
曾灶財帶給市民的一個回憶,主要是在九十年代開始得到藝評人劉健威賞識而傳奇式“轉運”,成為獲部分文化藝術和設計界人士追捧的“民間藝術家”,把街邊涂鴉捧入大雅之堂,在藝術中心為他搞書法展,為他出書結集,用他的書法設計時裝,又與五十件當代中國名家藝術作品一起在港由蘇富比拍賣。至于普羅文 化也用他取才,包括劇場和影視角色,連職工盟上次競選立法會也用數百元請他涂幾句政治口號印T恤和環(huán)保袋。
曾灶財沒有因此發(fā)大財,和世界各地不少民俗藝術家一樣,他的創(chuàng)作主要不是為錢,只為滿足自己的沖動,當中有樸拙之趣,獲“伯樂”賞識而一鳴驚人。他與外國涂鴉不同,沒有集結成運動和發(fā)展出一套獨特的美學潮流。他是孤獨的,前無古人,也后無來者。他“宣示主權”,初時是否出于憤懣,不得而知;總之到了后期,他成為大家心中的老頑童,還被清潔劑公司拉了去做廣告片主角。
曾灶財的作品還代表香港“遠征”威尼斯雙年展,傳統的竹棚搭到去柏林 的香港展館。文章表示,究竟曾灶財的書法藝術價值何在,至今仍存有不少爭議。從傳統書法美學角度而言,有人會認為曾灶財“不及格”,這正如今天不少揚威海外或成為名家設計靈感的香港特產,例如三色尼龍袋、竹棚、武俠功夫片、漫畫,當初都只被歸納為“次文化”,最后卻成為香港獨特文化不可磨滅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