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終于開始清查囤地了!北本┞(lián)達四方房地產經紀公司總經理楊少鋒有些感嘆地說。
至于原因,在楊少鋒看來,“或者是最近輿論的壓力讓國土部無法承受,又或者是近年來高漲的房價讓中央政府下決心了”。
“不管如何,囤地如果能夠被終止,一定是眾多老百姓的福音,也一定是業(yè)界福音!睏钌黉h說。
12月17日,財政部、國土部等五部委出臺《進一步加強土地出讓收支管理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開發(fā)商以后拿地時,“分期繳納全部土地出讓價款期限原則上不得超過一年,特殊項目可以約定在兩年內全部繳清,首次繳款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讓款的50%”。如果開發(fā)商拖欠價款,不得參與新的土地出讓交易。囤地、炒地一直被指稱為高房價的推手之一,五部委加強土地出讓收支管理是在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后,推出的第一個具體調控措施。
“如果囤地不打壓,上市房企囤地的規(guī)模將越來越大。結果必定是房價成倍的繼續(xù)上漲!睏钌黉h說。
正因為如此,“國土資源部這場清查囤地的運動來的正是及時。”
在楊少鋒看來,如果嚴格按照國務院的相關政策,那么,上市的房企必須在3年之內將囤積的土地開發(fā)完畢,那么平均每個房企每年至少需要完成的竣工面積將超過1000萬平方米。
“當銷售壓力將變得無窮大的時候,這些房企怎么可能還能將旗下項目大肆提價?”楊少鋒說。
囤地推高房價
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10月全國60個重點城市共成交土地800宗,環(huán)比增加22%,同比增加225%;成交土地面積4432萬平方米,其中大部分土地均被上市房企拿下,根據各大上市房企第三季度的財務報表披露,截止2009年9月30日,排名前十位的上市房企土地儲備已經超過3.02億平方米。
“預計到年末,一些大的品牌房企的屯地面積極有可能將達到4億平方米!睏钌黉h說。
楊少鋒認為,上市房企之所以熱衷囤地,關鍵原因在于打通了資本市場的融資渠道,也就是所謂的“股地聯(lián)動”。
楊少鋒舉例說,某上市房企今年銷售面積300萬平方米,實現(xiàn)利潤50億,然后他就可以告訴股民:我手中還有300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足夠我開發(fā)十年時間,未來房價肯定上漲,所以買我的股票一定掙錢。于是再融資,于是再囤地。
楊少鋒也坦言,實際上國土資源部早就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限制開發(fā)商的囤地,最明確的規(guī)定就是閑置超過一年的土地要征收20%的閑置費,超過兩年沒有開發(fā)的要無償收回。
“然而,截止日前,全中國加在一起,閑置地被收回的不超過5例,這個制度已經形同虛設!睏钌黉h說。
因此,對于此次國土部等五部委的《通知》,楊少鋒表示,如果國土資源部這次是動真格而不是走過場,囤地越多的企業(yè),面臨的資金和銷售壓力將越大,而房價也有望回歸理性。
“目前全國各個城市對于分期繳納土地出讓價款及首付比例并無統(tǒng)一規(guī)定,出讓土地會分別簽訂合同,約定首付比例和分期繳納時間,大部分在20%-30%之間,遠低于此次五部委通知的規(guī)定!敝袊恋乜睖y規(guī)劃院副總工程師鄒曉云說。
他認為,該《通知》的實質就是全國統(tǒng)一并普遍提高了開發(fā)商拿地的首付款,由此會對其資金鏈形成壓力,遏制部分炒地、囤地行為。
中國指數研究院副院長陳晟的表述更直接!拔募某雠_,會擠出開發(fā)商手中的部分資金,進而促進開發(fā)商加快樓盤銷售,回籠資金。其結果就是國務院會議上所提出的,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給!
調控政策或密集出臺
“其實也沒有那么害怕,提高拿地的首付款對大型房企的影響并不大!币晃徊辉敢馔嘎缎彰姆康禺a老總對記者說。
在他看來,國土部打擊囤地政策的出臺提高了企業(yè)拿地的成本,對中小房地產企業(yè)影響比較大,因為他們自有資金較少,同時相對融資比較困難,但對大企業(yè)影響有限。
但最讓他擔心的是,提高拿地的首付款只是中央調控的第一步,接下來,政府還有后續(xù)動作,這樣形成的“綜合打擊”可能會使得整個行業(yè)受到影響。
記者了解到,就在幾天之內,中央對樓市的表態(tài)接連不斷。12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綜合運用土地、金融、稅收等手段,加強和改善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
從中央經濟會議上的吹暖風到營業(yè)稅優(yōu)惠停止,再到“遏制高房價”的嚴厲措辭,再到當前國土部等五部委打出的調控第一拳,都表示中央調控政策或將密集出臺。
而在近日舉行的全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工作會議上,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部長姜偉新在發(fā)言中指出,在房價上漲過快的城市,要大力發(fā)展公共租賃住房和限價商品房!霸黾舆@兩類住房的建設!
而據有關業(yè)內人士透露,目前以住建部、國土部等部門牽頭的調控措施政策正在醞釀之中,其基本思路是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給。(牛建宏)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