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有朋友閑錢過多,預備尋求投資路徑,我愿意奉勸一句,投資道路千百條,惟獨不要去做開發(fā)商。無論如何,在今天的中國,這都不是一件討人喜歡的事。盡管從事房地產開發(fā)短期之內能迅速積聚起巨大財富,但很快就會陷入某種道德困境。
時至如今,“開發(fā)商”在國內甚至已是一種利欲熏心的代指,滑稽之處經常被昭示于人。譬如當一群人聚在一起,相互打聽對方的背景,有人是學者,有人是官員,有人是文化名流,當知道里頭還有一位“開發(fā)商”的時候,人們心里此時總要發(fā)生一些微妙的變化。
伴著“開發(fā)商”的,大抵總是錢財很多,名聲不好,背負諸般道德污點等等。而現時問題的嚴重之處,似乎遠不止于此。如果不出現意外,甚至容易預見,開發(fā)商們的狼籍聲名將無可避免地被寫進歷史,不會有任何挽回余地。多年以來,他們已被架在道德審判席上經久拷問和示眾,迄今沒有解脫。并且只要大多數人的住房仍然成其為“問題”,這種狀況就會一直持續(xù)。
若說這是因為人們仇富的緣故,顯然是一種世俗偏見。勞動人民從不覬覦別人辛勤得來的財富,對此非但沒有意見,還要敬畏三分。而且可以看見的是,我國的財富持有者們,并非理所當然都會一致遭到反對,否則他們的錢財將日夜面臨被瓜而分之的危險,他們的生意也不可能如此紅火順利。有幸生存在這樣的國度,為什么不為即使面臨潮水般的唾罵聲依然能夠建立起自己的財富王國、并使自己的地位日益得到鞏固而深感幸運呢?與此同時,眾所周知的殘酷現實是,他們并沒有為人們增進多少幸福感。
若說是因為房價太高,越來越多的人買不起,只好遷怒于人,拿開發(fā)商來撒氣,看起來似乎很在情理,但是只說對了一半。我以為,事情恐怕沒有這么簡單。仔細檢討一下,人們之所以對開發(fā)商怒目相向,其中蘊含著的情緒遠遠不只是局限于開發(fā)商本身,他們是在對固有的不平等市場規(guī)則抱以不滿和怨忿。市場環(huán)境在迅速惡化,這使國人感到威脅和不安。
說到激怒了人們的不平等市場規(guī)則,據我所知,至少具有四種顯著特點:壟斷、霸權、投機、掠奪。這不是在扣帽子。10年以來,中國的住房供給只有商品房市場一種主導形式,因為缺少渠道補充、替換或競爭,供給形式的單一很容易就導致供給壟斷和供給霸權,這是不爭的事實。
供給形式的單一,使開發(fā)商集團輕易占據了壟斷、霸權的便利地位,很多投機和掠奪的罪惡行為由此披著光鮮的外衣混跡于整個開發(fā)、銷售過程,做得不為人知。而這所有工作,都由開發(fā)商個體一手完成。開發(fā)商壟斷了房屋的生產供給,這是事實;開發(fā)商壟斷了價格形成機制,這也是事實;開發(fā)商甚至完全操控了商品房市場,屏蔽了信息渠道,這更是事實。
極容易看到的事實是,壟斷和霸權又使開發(fā)商可以自由替換和主導游戲手法,市場缺少對等談判機制。購房人不能問一聲否,也無從問一聲否。賣多賣少?怎么發(fā)售?購房人過問不了;指定按揭銀行,指定保險公司,指定物業(yè)管理,購房人過問不了;質量參差,購房人同樣過問不了。購房人的唯一義務就是掏錢。
考察以上情況便知,購房人所痛恨和不滿的,正是開發(fā)商集團背后這一系列的購房人只能掏錢,不能過問的所謂“市場規(guī)則”。想想看吧,既不給購房人過問的權利,房子還賣得那么貴,貴得那么離譜,這平等嗎?公正嗎?這是市場經濟嗎?
顯而易見,網上那幾位似乎要被唾罵淹沒的房產名人,不過只是一整個不平等規(guī)則的代表人和執(zhí)行者。某種層面而言,人們買不到價格合理的房子,消費權益又受到極度漠視,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平等規(guī)則在作祟。但是誰又能否認得了這一事實:開發(fā)商是不平等市場規(guī)則中最顯著的贏家,是這規(guī)則的最大寄生者;購房人則是不平等市場規(guī)則當中最顯著的輸家。你說,最顯著的輸家不把火發(fā)在最顯著的贏家身上,又能去找誰?
當然也有人就一直極力在為開發(fā)商開脫,指認他們的糟糕形象系某些別有用心的人陷害所致。我不能不說,這是一種非同尋常的曲解和昏昧。不是有意要避開問題的實質鋒芒,就是在公然袒護開發(fā)商及一切不軌行為。這不具有解決問題的誠意,也不是建設性的邏輯。我在此懇請大家注意,如果一定要強調開發(fā)商是被某種外力刻意妖魔化的話,這種外力恰恰是畸形的市場規(guī)則,是畸形規(guī)則把他們毀了。妖魔化的開發(fā)商,是畸形規(guī)則的犧牲品,不是買房人仇恨的結果。
邏輯就是這樣。世間事,向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恨。市場同理。先是有了畸形規(guī)則,才會有不平等和諸多傾軋,接著就有惡,有仇恨、丑化和攻訐,最后必會有人為此付出代價。
事情為什么會變成這樣?細究起來,簡而言之,在住房市場化的最早期,我們太過于相信市場的能量,認為市場萬能,可以解決非市場不能、無力解決和承擔的事情。迷信市場,結果是喪失自我,墜入了一切唯市場的聽之任之狀。試想,要引入市場之水,卻事先不筑壩修堤,良田怎能不被淹沒?水災怎能不劈頭沖覆而來?
現在,良田已壞,水災襲來,人人遭殃,開發(fā)商又豈能幸免?(章劍鋒 廈門大學不動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 香港財經文摘雜志高級記者、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