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各級部門籌資上百萬對云南貧困縣陸良縣的雨古小學進行重建,建筑面積達1125平方米。但是校方仍四處奔走希望再獲得149萬用于配套設施建設。記者走訪時發(fā)現(xiàn),目前該校共有76名學生,即人均享有1萬余元教育經(jīng)費,遠遠超過了云南省人均水平的600元。(5月28日《都市時報》)
俗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優(yōu)化邊遠艱苦地區(qū)中小學校的教育“硬件”和“軟件”,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受教育環(huán)境和條件,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但是作為一所只有76名學生的貧困縣小學,在投入上百萬元建成后,校方和當?shù)卮逦瘯⒉粷M足,一直向上級多個部門和社會各界包括媒體“叫窮 ”,而他們叫窮的“底氣”來源于配套設施的資金缺口:“微機室需投入2.08萬元,語音室需投入5.92萬元,學校大門需投入10萬元,學校圍墻需投入 20萬元,綠化面積需投入24萬元……”。乍一看這些配套設施似乎真的“一個都不能少”,他們叫窮也似乎具有合情合理的現(xiàn)實依據(jù),但假如嚴格按照這些標準建造,學校現(xiàn)代性和豪華性倒是足夠了,鶴立當?shù)匾膊粫嬖谌魏螁栴},只是不知道是否奢侈和“浪費”得與當?shù)貙嶋H格格不入,也不知道配套設施的功能是否能得到有效發(fā)揮。
正如一些專家所說,我國的一些基層地方存在一種“叫窮習慣”,他們往往不顧國家和社會的財力現(xiàn)狀,一味考慮自身的過度需求。而叫窮之所以成為“習慣”甚至悄然“流行”,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會哭的孩子餓半死。因此,一些單位和個人不管“真窮”還是“假窮”,放開喉嚨就“叫”,甚至執(zhí)著而大聲地“叫”,至于“底氣”如何、需求是否過度等則不屬于他們理性思考的范疇。實際上,現(xiàn)實里的叫窮不專屬于基層,而且除了叫窮,還有叫苦、叫累等等。而一些單位里“吃虧 ”的常是那些只做不說的“老實人”,而那些做了一丁點事甚至基本沒做事卻“叫”得最兇的人,往往會受到更多重視、體諒和關懷。
不可否認,一些單位和個人的真實困難,的確通過叫窮這種方式得到了妥善處理和解決。但放大“叫窮”的功能甚至把“叫窮”當作一種習慣,在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則顯得有點別扭和不太正常。它既會導致一種不公平的博弈環(huán)境,讓那些不會“叫”、不愿“叫”的單位和個人受到與實際困難不對等的重視和對待,而且還折射出上級職能部門到基層調(diào)研不夠、對基層困難了解不充分的邏輯。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要想有效杜絕缺乏“誠信”的叫窮現(xiàn)象,還社會一個“同等條件同等對待”的穩(wěn)定環(huán)境,在切實推進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外,各級職能部門還應深入基層加強調(diào)研,準確了解他們的現(xiàn)實需求和實際困難,同時暢通民意訴求渠道和信息反饋渠道,嚴格按照法律法規(guī)和道德準則辦事,從制度上、措施上保證現(xiàn)實困難解決的可能性、科學性和公平性。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