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邵志飛:我的藝術創(chuàng)作如何從中國文化汲取養(yǎng)分?
中新社香港10月31日電 題:我的藝術創(chuàng)作如何從中國文化汲取養(yǎng)分?
——專訪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座教授、澳大利亞藝術家邵志飛
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內(nèi),展廳“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的盡頭,紫禁城夜色彌漫,乾隆皇帝結束一日工作,在寢榻上沉沉睡去,夢見早年病逝的發(fā)妻富察皇后。觀眾躺下,便可隨天花板投影出的兩只纏綿蝴蝶,翩然潛入乾隆夢境,體會他那份到了霜發(fā)覆額的年紀,也無法卸下的時而升騰時而低回的生命悲傷。
這一被命名為《夢境》的多媒體互動裝置,出自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座教授、澳大利亞藝術家邵志飛(Jeffrey Shaw)之手。他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如何從中國文化中汲取靈感,并運用藝術手法講述中國文化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
視頻:【東西問】邵志飛:我的藝術創(chuàng)作如何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汲取養(yǎng)分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理念,甚至是意象,可在你過往不少作品中找到。請談談你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何影響你的藝術創(chuàng)作?
邵志飛:我在香港生活了十幾年,有很多機會接觸中國文化并受到啟發(fā),將其融入藝術實踐。
這始于幾年前我與敦煌研究院的一項合作,當時我們利用虛擬實境、增強現(xiàn)實等技術將莫高窟場景進行數(shù)字還原,并輔以數(shù)碼音像效果,觀眾通過平板電腦就可看到敦煌壁畫。
那之后,我還和香港武學倡導者趙式慶有過接觸,了解中國武術文化。我們一起舉辦展覽,利用360度立體動作擷取技術,采集林家洪拳、詠春拳、福建永春白鶴拳等各門派功夫的特色和招式,建立全球首創(chuàng)的“香港武術活態(tài)資料庫”,以記錄保存“功夫”這一文化遺產(chǎn)。
最近,我們有一個新項目——“海上佛教地圖集”,探索海上絲綢之路如何促進佛教傳播與文化交流。在這個項目中,我們用非常有趣的方式來展示中國文化,包括360度虛擬實境旅程、iDome半球形投影、全景圖像線性導軌等技術,生動立體地呈現(xiàn)壯麗的佛教遺址,讓參觀者猶如踏上一次佛教朝圣之旅,全面沉浸于佛教世界的豐富文化瑰寶,從而加深認識“海上絲路”。
中新社記者:你通常從何處發(fā)現(xiàn)、如何選用素材?可否以過往作品為例,闡釋如何選擇一種恰如其分的方式去演繹中國文化?
邵志飛:我有很多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工作涉及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有形的文化遺產(chǎn),如洞穴、寺廟、雕塑等,處理這些材料需采用不同的數(shù)位化策略,并以藝術方式改造它們,賦予它們新的表達方式,從而令觀眾從現(xiàn)實世界進入虛擬世界。我們?yōu)榇碎_發(fā)了不同技術。
至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如中國武術,我們不僅要捕捉武術高手的動作,還要以藝術審美重新加以詮釋。這不僅是一種記錄,更要賦予作品新的美感和體驗緯度,讓觀眾能夠真正參與其中。
以設于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藝術裝置《夢境》為例。博物館希望用一個作品來講述乾隆一生中某一天的故事。因此,我決定創(chuàng)造皇帝的夢境,專注于他對妻子的記憶,圍繞他寫給妻子的一首詩來構建整個夢境。
要談論皇帝的夢境,就應該跟他一起躺在床上,所以我在展廳內(nèi)設置了一個大的圓形沙發(fā),可以容納12個人躺在一起,抬頭看著天花板。上面有一個圓形的投影,放映著乾隆在夢中的所思、所感以及他所寫的詩句。我有幸與優(yōu)秀的中國書法家王冬齡合作,他重寫了這首乾隆的詩,我將他的書法以動畫形式融入投影中。
這個作品最重要的一點在于,觀眾擁有了互動性體驗——進入床上的空間,與皇帝一起入睡、做夢。
中新社記者:多年來你一直被譽為具獨特遠見的新媒體藝術先鋒,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廣受好評。在你看來,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融入數(shù)碼科技,中西方手法有何異同,有哪些可互相借鑒之處?
邵志飛:我致力于探索提升新媒體技術。從20多歲起,我就感覺到與科技、新媒介的融合將會是藝術發(fā)展的一個新方向。我對互動藝術的潛力特別感興趣,我希望觀眾能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讓體驗變得個性化。
我相信這種藝術和技術語言是共通的,具有全球化特征,在所有文化中都能獲得認可并產(chǎn)生聯(lián)結,差異只是在于藝術作品本身的內(nèi)容、敘事。
中新社記者:就你觀察,西方人對于帶有中國乃至東方元素的藝術作品,接受程度如何?中國文化對于西方的影響如何?
邵志飛:事實上,我在香港創(chuàng)作的許多作品都是圍繞中國文化藝術展開,符合中國人的情感和理解邏輯,如《夢境》以及關于敦煌莫高窟的作品。但同時,我又是一個外國人,因此這也是一個局外人看待、解釋中國文化,并在其與世界文化之間建立橋梁的嘗試。
當我在海外展示這些作品時,人們總是對作品背后深奧而神秘的文化完全著迷。這些作品為來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了直接、近距離接觸中國文化的機會,可以說是一種文化藝術教育。
對我來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力大多在于靈感啟發(fā)。我認為中國文化的豐富性能夠激勵他人、拓寬視野。它讓人們看到文化實踐的世界,比我們在所屬文化中成長的世界要大得多。中國文化習俗也非常獨特、非常豐富、歷史悠久,接觸中國文化是一種學習和發(fā)現(xiàn)新事物的過程,也是欣賞中國文化在各個領域的實踐中取得非凡藝術成就的過程。
中新社記者:你曾說過,與香港一同創(chuàng)作。香港是中西文化交融之地,在藝術領域有何體現(xiàn)?你對此有哪些探索和嘗試?
邵志飛:香港是一個很棒的地方,我很喜歡住在這里。香港給我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香港確實是東西方之間非凡的“十字路口”,這確實是一座西方人可以輕松進入中國文化世界,甚至與之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城市。在這里可以很快發(fā)現(xiàn)接觸中國文化的樂趣,并開始欣賞和理解這些文化價值。我還記得來香港的第一年,舞火龍作為非常了不起的民間藝術,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來到香港后,我先后進入了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這兩所大學擁有跨文化的學術環(huán)境,以英文授課,在不同文化之間建立溝通橋梁。這也意味著,中國人能在這里非常容易地接觸到西方的思想和文化。
我還留意到,我作為一個西方人在香港所做的工作,似乎也引起中國藝術家的關注并獲得他們的肯定,我從中看到一種奇妙的融合,即中國藝術家和我有著相似的興趣和熱情,我們都想朝著同一個方向推動藝術發(fā)展。因此,香港這一交流平臺有一種促進文化共享的作用。
中新社記者:你還有哪些進行中的創(chuàng)作,以及未來希望拓展的空間?
邵志飛:我有許多研究是關于全景電影和全景視覺化發(fā)展,同時也展望了電影體驗的未來發(fā)展。例如,我看到電影和文化遺產(chǎn)之間的一種交叉,不僅是紀錄片的形式,而是可通過電影體驗方式來了解、感受文化遺產(chǎn),如通過3D虛擬實境技術1:1還原,讓觀眾身臨其境。這是我真正感興趣的部分,目前也正在投入研究。
在香港,我們有一個為期兩年的重要研究項目名為“未來影院系統(tǒng):下一代藝術科技”,這一系統(tǒng)將會為各種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創(chuàng)造深刻的虛擬體驗,建立嶄新的戲劇、舞蹈、音樂與體育表演平臺,探索把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媒體存檔化成電影體驗。
我正進行檔案視覺化研究。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有大量檔案無法以實體形式展示。通常情況下,一間博物館所展示出的藏品僅占總藏品數(shù)量的20%。通過虛擬實境等技術,可將全部藏品、檔案呈現(xiàn)出來。(完)
受訪者簡介:
邵志飛(Jeffrey Shaw),澳大利亞藝術家。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邵志飛一直是新媒體藝術界的先鋒之一。他是在虛擬及擴增現(xiàn)實、沉浸式可視化環(huán)境、可操控電影系統(tǒng)及互動敘事領域中使用創(chuàng)新數(shù)碼媒體技術的創(chuàng)始者及業(yè)界典范。其獲獎作品經(jīng)常在世界各地的重要新媒體專業(yè)及互動藝術展覽中展出,并常被相關書籍引為參考指標。邵志飛曾任德國卡爾斯魯厄ZKM媒體藝術中心創(chuàng)辦總監(jiān)、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iCinema中心聯(lián)合創(chuàng)辦總監(jiān)、香港城市大學創(chuàng)意媒體學院院長等?,F(xiàn)任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座教授,兼中央美術學院及瑞士洛桑聯(lián)邦理工學院的客座教授。
東西問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8:51:29
- 2024年12月14日 20:14:06
- 2024年12月11日 16:14:39
- 2024年12月09日 15:26:13
- 2024年12月05日 20:35:03
- 2024年11月30日 18:30:22
- 2024年11月30日 12:40:15
- 2024年11月30日 12:38:42
- 2024年11月29日 19:53:30
- 2024年11月28日 20: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