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股市連續(xù)暴跌,結構性理財產品也隨之“受災”,并遭到“假冒”質疑。發(fā)行此類產品的銀行和證券機構自掏腰包為投資者保本,因此損失巨大。 中新社發(fā) 井韋 攝
|
滬深股市連續(xù)暴跌,結構性理財產品也隨之“受災”,并遭到“假冒”質疑。發(fā)行此類產品的銀行和證券機構自掏腰包為投資者保本,因此損失巨大。 中新社發(fā) 井韋 攝
|
滬深股市連續(xù)暴跌,結構性理財產品也隨之“受災”,并遭到“假冒”質疑。
但是,由于其擁有保本功能,投資者目前只遭受“零收益”。而發(fā)行此類產品的銀行和證券機構卻不能幸免,他們自掏腰包為投資者保本,因此損失巨大。
優(yōu)勢:股市暴跌產品可保本
今年年初,王女士贖回基金,購買了國內首款掛鉤A股指數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中信銀行的“滬深300指數掛鉤型1號”。
該產品是一款掛鉤境內股票市場指數的本金保障型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期限一年,共設6個觀察期。根據產品說明,產品收益直接取決于滬深300指數在每個觀察期的走勢,指數漲幅越高,產品收益越大。指數下跌,觀察期內收益為零。而大半年來股市暴跌,讓此產品在第一、二個觀察期收益均為零。
觀點:“零收益”遭遇兩種聲音
面對“零收益”,市場出現了兩種不同聲音。有的投資者認為,這種產品并非“真結構”,也無法回避風險,到頭來只能“白忙一場”,收益表面與某項標的掛鉤,但實際上是固定的。
但也有投資者不感沮喪,反而慶幸。王女士說:“如果我仍然把錢放在股市或基金里,現在可虧大了!上證指數從5000多點跌至目前2400點,幸虧有保本功能!即使觀察期全部‘零收益’,也能獲得1%的最低收益!
結局:機構掏腰包賠錢“買單”
既然投資者能保住本金,損失又由誰承擔呢?事實上,中信證券為此次股市下跌“買了單”。產品協(xié)議規(guī)定,該產品面向普通投資者銷售屬于優(yōu)先級,而次級則由中信證券認購。兩者認購資金分別占產品總額的86.96%和13.04%。
因此,中信證券相當于以6.6倍的杠桿比例獲益。但在下跌時,則要以自身全部資產保證受益人的101%本金。有消息稱,中信證券如今浮虧至少在1500萬以上。
專家:得注意產品保本程度
面對目前的大幅虧損,光大銀行理財專家李宏祿說:“目前國內A股沒有看空機制和期權交易,無法設計一個穩(wěn)賺不虧的對沖機制。因此機構不得不把本該購買期權的資金,直接購買股票和基金。”
除此,他還提醒投資者,在購買前要詳細詢問產品是否保本,而且要注意產品所規(guī)定保本程度。產品掛鉤的主題是否與自己想投資的領域一致以及產品的收益計算方法、期限和流動性問題也要關注。
理財詞典
結構性產品:是固定收益產品的一個特殊種類。它將固定收益產品(通常是定息債券)與金融衍生交易(如遠期、期權、掉期等)合二為一,增強產品收益或將投資者對未來市場走勢的預期產品化。( 記者 呂佳)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