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二月二十一日電 香港歷史博物館將于二月二十二日起至五月十五日,舉行“揚帆萬里:鄭和下西洋紀念展”,展出與鄭和及其下西洋有關的六十多件珍貴展品及百多張照片,為鄭和下西洋的事跡提供了具體的史實資料。
這次展覽包括了多件重要而珍貴的文物,例如長十一米、于南京寶船廠遺址出土的大舵桿;附有鄭和名字的銅鐘、《妙法蓮花經》等一級文物,以及記載下西洋的典籍,及鄭和一號寶船模型,配合下西洋詳盡的時間表及路線圖,讓觀眾對三寶太監(jiān)探索之旅有更深的認識。
這次展覽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合辦,歷史博物館籌劃。
鄭和(一三七一至一四三三年),回族,云南昆明人,本姓馬名和,小名“三!。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二年)鄭和入宮為太監(jiān),賜姓鄭,官至四品。鄭和出身虔誠的伊斯蘭教家庭,同時為佛門弟子,特別適合與東南亞、印度洋沿岸的佛教及伊斯蘭教國家交流;加上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zhàn)”,更深得明成祖朱棣(一三六○至一四二四年)的信任,故成為下西洋正使的不二人選。
從明朝永樂三年(一四○五年)至宣德八年(一四三三年),鄭和奉命先后率領龐大船隊七次下西洋(明代稱加里曼丹島以西的海域為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遠航亞非地區(qū),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跡遍歷亞、非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qū),在當時世界航海史上是僅有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