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7日電 今日出版的《中華工商時報》載文指出,如何形容目前的房地產市場:就像一個樂觀派和一個悲觀派在黑暗中打架。打得天昏地暗,但殺傷力不大。
國家統(tǒng)計局日前公布三個引人注目的數據后,關于住房市場面臨過剩風險的觀點就占據了輿論的熱點,焦點房地產網的調查顯示,八成以上的網民支持這一觀點。焦點房地產網為此組織了一場專門的PK大賽,邀請了中國社科院的專家,也請了上海、北京兩地的房地產市場中人進行公開辯論。全程聽完這場語言碰撞,我更堅定了自己的判斷。
誰是房地產市場的樂觀派,當然是開發(fā)商,誰是悲觀派,部分關注市場的學者。在事關房地產市場的幾個回合爭論中,這兩方始終處在PK狀態(tài),以致有房地產大佬失去風度,說出“學者們胡說八道”的言辭來。難道學者與開發(fā)商是天敵?
如果從利益分析,他們很可能是朋友,因為,他們同開發(fā)商一樣,是住房市場化的獲益者,他們參與了住房市場化的設計,通過很便宜的價格就把公房變成了私房,他們肯定也不是買不起房子的人。但他們?yōu)楹芜要同開發(fā)商打嘴仗呢?用參加PK的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尹中立的話說,是因為屁股坐的地方不一樣。中坤集團總裁焦青的解釋也說明了這一點:開發(fā)商是從市場現實出發(fā),最清楚知道自己的房子怎么賣,也最希望市場持續(xù)向好,因此,他肯定是樂觀的,而學者是從理論出發(fā),同時,他們有義務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因此,學者對房地產市場提出預警是有好處的,可以讓開發(fā)商更冷靜地對待市場。
這就像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的,樂觀派即開發(fā)商面對新生的嬰兒,會說這孩子將來前程似錦,因為這孩子是他親生的;而悲觀派即部分學者會說這孩子是要死的。雙方都沒說錯,但出發(fā)點截然不同。他們基本上是自說自話,不在一個層面上討論問題。尹中立也承認,學者們說的是宏觀經濟數據,而實際的房地產市場,地域性、結構性非常明顯,不能一概而論。
實際上,即使是同一的宏觀數據,樂觀派和悲觀派也還有不同的解讀。2005年前11個月,我國房地產本年購置土地中未完成開發(fā)達16706.7萬平方米,占同期本年購置土地53.8%。有人認為這是過剩信號,也有人看作是開發(fā)商控制開發(fā)速度?另一組數據顯示,商品房開工面積大于竣工面積,這也可看作是開發(fā)商資金問題,也可看作是開發(fā)商控制速度,不管怎么看,竣工面積小于開工面積,也可作為可供應面積少的論據。
至于空置率,學界和房地產界對中國空置率不能與國外的比已有共識,但在房地產爭論中,卻依然有很多人在拿國外的空置率作參照。連支持存在過剩風險的尹中立也承認,中國的空置率數據不可信。但即使這一數據可信,依然很難作出過剩與否的判斷,因為,我們既無法參照國外的數據,也沒有歷史數據和理論數據,得出一個大家公認的中國房地產空置率的標準數據。既然如此,我們又如何來確定空置率是高了還是低了呢?(陳雪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