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自稱“青椒”(青年教師)的大學教師這樣描述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省力不費勁的課輪不到,院系以外的課時費高的沒機會,院內(nèi)課時費低的課倒是一大堆,推都推不掉,比很多博士、教授、副教授要多得多;經(jīng)常會有臨時課程安排下來,上課時間短,要求一本書全部上完,做的課件以后也沒有重復使用的機會,工作成本很高,可“青椒”嘛,沒有拒絕的資本;職稱低沒有什么相關的補助;專業(yè)沒有賺外快的市場,即使有也沒有精力了……
河南某省屬高校一位青年教師說,自己學校的“青椒”很多,“青椒”們在學校里“做最累的活,干最多的工作,拿最少的錢”。他們還經(jīng)常在一起開玩笑:“院士的貢獻還沒咱們對學校的大呢,院士不來學校一樣運行,我們都不來,學校絕對停止運轉!
而上海某師范大學的一位青年教師則認為,之所以公眾會認為高校教師收入高,主要是因為有些名師講課課時費很高造成的,“‘青椒’哪里會有這種外快?真正高收入的大學教師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如教授、博士生導師之類。但對于我們這些‘青椒’來說,只是普通的工薪階層!”
“大學也有待遇好的老師,不過都是教授級別了,你能熬成教授,什么待遇都有了。可是我們這些‘青椒’什么時候才熬到頭呢?”一位“青椒”這樣問記者。
華東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青年教師馬曉娜專門進行了一項關于“高校青年教師薪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研究,她認為,目前國內(nèi)高校薪酬制度方面的改革明顯滯后,尤其是青年教師薪酬管理中存在著對內(nèi)公平性不夠和對個體激勵性不足的問題。一方面,高校薪酬制度的幾種模式在確定具體級別時,著重考慮的是被聘任者的資歷、職稱、行政級別等,這對于工作時間不長的青年教師顯然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當前不少高校采取的仍然是“消極薪酬政策”,不重視對教師的激勵,績效薪酬所占份額過少,甚至根本沒有,這對于青年教師來說,尤其不利。
馬曉娜認為,青年教師的薪酬與實際貢獻極不相適應,已成為目前高校薪酬管理制度的一個癥結所在。同時,雖然最近幾年新進入高校工作的35歲以下青年教師有著高學歷的共同特點,且絕大多數(shù)有良好的學術背景,但總的來說,他們在高校中卻明顯處于弱勢地位。
馬曉娜建議,高校應該提高績效薪酬在整體薪酬中所占比重,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體系;同時,可以引進寬帶薪酬做法,即把在傳統(tǒng)的薪酬結構中分為幾個甚至十幾個級別的層次劃分到同一級別中,同時拉大每一個薪酬級別內(nèi)部薪酬浮動的范圍,這樣高績效的普通工作者可以享受到與管理者同樣甚至更高的薪酬;另外,還可以對青年教師實施最低年薪制,就是對青年教師的收入設一個下限,比如,對初到高校工作的碩士以上青年教師設定最低年薪4萬~5萬元,平時按月發(fā)放80%,年終再根據(jù)其全年表現(xiàn)在其余20%的基礎上上下浮動,從而保證高校對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又能夠充分調(diào)動青年教師的創(chuàng)新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熱情。(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周凱)